Connect with us

港聞

指計法未反映過渡屋 劏房採舊數據 今年長策沿用去年數字 社協學者質疑為配合《施政》

發佈於

【明報專訊】政府以往會於《長遠房屋策略》(長策)周年進度報告,更新全港居於劏房等環境欠佳住戶最新數據。2023年度報告昨日出爐,惟當局今年直接沿用去年長策數字,即維持12.75萬戶。局方解釋,當局於2021年推出過渡房屋政策,住戶從環境欠佳居所流向過渡屋,故須重新審視根據人口普查趨勢估算劏房戶數目的做法,形容沿用去年舊數字是「為免扭曲」環境欠佳住戶的房屋需求。有關注團體質疑 ,當局不採用最新劏房數目估算的做法不合邏輯,資料未能反映實况。

長策報告預計,未來10年(2024/25至2033/34年度)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4萬伙(見圖),較去年多1萬伙,並高於估算的42.43萬伙需求;公私營房屋比例維持7:3。公營房屋供應目標30.8萬伙,局方稱已覓得足夠土地在未來10年提供41萬伙公營房屋單位,惟「頭輕尾重」趨勢持續,首5年(2024/25至2028/29年度)將落成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預計在其後5年(2029/30至2033/34年度)才落成。

房屋局:待調研後檢視計法

私人單位10年期內料佔13.2萬伙,但報告根據今年9月底最新推算,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物業市場供應量預計10.7萬伙。

過去多年的長策周年報告都會公布環境欠佳住戶(包括劏房)最新數目估算,由2019年的11.91萬戶,增至2022年的12.75萬戶。不過,今年長策報告提出沿用2022年舊數據。局方於報告稱,居住環境欠佳住戶數目是參考2021年人口普查及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結果估算所得,惟兩調查均在2021年推出過渡房屋前進行,數據未能反映過渡房屋對減少居住環境欠佳住戶數目的效果。

施麗珊憂日後只計「不達標劏房」

不過,如按以往方法、以趨勢數據估算,本年居於環境欠佳住戶數目仍為12.75萬,反映整體情况沒改善,但分項數目則有升跌,居木屋及天台屋等住戶數目由2.37萬升至2.44萬,劏房戶則減至9.29萬(見表)。

房屋局回覆查詢時稱會參考《施政報告》提出成立的「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調研結果檢視估算方法,會待更多現時居於環境欠佳住戶遷入過渡屋及簡約公屋後,再檢視估算方法。

關注劏房的社協副主任施麗珊及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院高級講師賴建國,均不解政府背後邏輯。施麗珊指局方若認為推算方法未能反映過渡屋因素,可同時公布有過渡屋及假設無過渡屋的劏房戶數目;當局沿用去年數據的態度惹人質疑,未能反映實况。

施估計局方今年才稱要重新審視估算方法,或為配合施政報告提出取締「不達標劏房」,質疑日後長策內「居住環境欠佳住戶」定義或只考慮「不達標劏房」,合理化其他劏房存在。翻查資料,特首李家超前日受訪時稱部分劏房環境不太差,形容此類劏房或只是另一種租務產品,須分開處理。

賴則指若想反映過渡屋幫助,不解為何去年沒提出檢視。至於按數據估算,本年度木屋及天台戶上升,賴估計劏房租管去年實施後部分業主為避規管,將劏房搬往較難發現及管理的僭建物,過去一年觀察到街坊「住得差了、難了」, 屋宇署應加密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