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管浩鳴:鼓勵生育是救不了近火 應多管齊下補充勞動力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年《施政報告》焦點其中一項是鼓勵生育,作為積極有為的特區政府,在報告提出導向性政策,是對症下藥,亦回應了社會訴求。香港生育率見歷史新低,亦是全世界所面對問題,而未來相信都是低谷徘徊,是難以逆轉及無可避免的趨勢,導致未來勞動力不足的現象是清晰可預見的。眾所周知,生育率並非單靠政府政策可大幅提升,但政策至少可以鼓勵夫婦有更多誘因「想生就早生」,希望政府將來推出更精準措施,為香港儲備更多勞動力,盡力構建一個健康的人口結構。

生育整體配套要改善 不應聚焦兩萬元「利市」

「生育」這個課題確實讓夫婦們思考人生,從以往「四大長老」希望下一代生多少個孫仔孫女的願望,到今時今日的夫婦可自行決定「生或者唔生」,在中國社會上有着顯著的思想變化,當中有着不同社會原因,讓兩代人產生共識,甚至現時的小夫婦對於將來兒女是否生育都沒有所謂了,情况令人憂心。

政府今次的鼓勵生育政策導向,預算每年多約20%嬰兒出生,即多大約6000名,但媒體報道,消息人士強調這並非「目標」,項目也不設「關鍵績效指標」(KPI),筆者表示同意,數目只是一個量化參考,實際情况還需觀察,需要各政策局及時調研;此外,大眾亦不應只聚焦在該兩萬元「利市」,因為單靠一次過的現金資助,亦不能即時扭轉「因為各項育兒配套的不足,令更多夫婦不擬生育」這個思維,更何况「派現金」的果效亦非靈丹妙藥,莫非要派200萬才足夠?

有規劃輸外勞救近火 吸灣區青年成生力軍

假設每年真的有多6000名嬰兒出世,還需要等十八載時光才投入勞動市場,加上將來各種各樣不確定因素影響,例如勞動人口繼續向外流失、長者愈來愈長壽等,現時的生育政策措施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因此,筆者認為有規劃性輸入外勞是「救近火」的「良藥」,政府在今年9月開始推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放寬26個職位之前不准輸入外勞的限制,包括售貨員、侍應生、收銀員及電話接線生等等,業界普遍反應正面,筆者亦十分同意計劃的目標,並希望在計劃實施一年後持續檢討成效。

除了靠外來勞動力來填補即時的本地職位空缺外,筆者認為應與內地大灣區城市商討青年雙向交流人才政策,除了單向地招募本港學生到灣區城市進行交流學習、職場體驗外,亦要吸引灣區青年到港多方面交流,例如本港的大型企業公司提供職位讓內地大學生或畢業生來港實習,兩地需加強溝通與合作,提供誘因與資源,讓內地青年體驗本港生活與工作文化後,居住滿特定年期後成為香港居民,繼續留港生活,落地生根,希望他們成為香港的生力軍。

此外,現時內地畢業生失業情况嚴重,如果當局與內地大城市舉行先導計劃,為特定群組的合資格畢業生提供「職前培訓計劃」,並按要求來港實習,如在限期內通過試用,便正式成為本港僱員,這樣既可紓緩香港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亦可為內地有志來港生活及工作的年輕人提供選擇與出路。

改善生育率不能單靠經濟上資助,需要多樣性方法處理多樣問題,以整體配套去改善,如從教育制度、住屋、託兒服務及家庭友善僱傭措施等方面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家庭幸福感,讓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成長。

過去廿多年來,雖然政府多次就着人口政策進行研究及制定目標,但社會沉醉於政治爭拗、中外矛盾的迷思下,香港內耗不斷,政府施政舉步維艱,就算藥物到手了,都不能按時食藥,令病情每况愈下。過去的就過去了,現在是由治及興的開端,政府提供的「止痛藥」能否止痛,還需用時間來證明,但「藥物」不止一種,能多管齊下,多層結合,投下「特效藥」亦希望能快些治癒。在「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維下,期望繼續優化政策,盡快找到「解藥」,為未來本港的勞動人口結構帶來正面影響。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法政牧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管浩鳴]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