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立峯:新聞接收的節食和營養管理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年6月時曾經替《明報》觀點版寫過一篇談迴避新聞和新聞使用之間的關係的文章,其大意是,雖然不少人會因為情緒需要或其他原因減少接收新聞信息,但他們也可能用各樣方式確保自己能就着重要議題獲取充足資訊。所以,迴避新聞跟完全不接收新聞信息是兩回事;在實證研究中,迴避新聞和新聞使用頻率的關係也並不強。

「絕食型」與「節食型」迴避新聞

循着以上思路,筆者覺得可以就着什麼叫「迴避新聞」再作進一步闡釋和探討。不少學者指出,迴避新聞其實包括了不同類型的情况和行為。例如在當下的學術文獻之中,研究者通常會把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迴避新聞分開:有意識的迴避新聞,指人們對新聞內容或新聞使用有明確的負面想法,可能認為新聞不可信,或認為經常接收新聞令人有情緒困擾,所以減低看新聞的頻率;無意識的迴避新聞,則是指人們並非對新聞內容或新聞使用有明確的負面想法,他們只是因為個人興趣,慣性地少看或甚至不看新聞而已。

筆者認為,有意識的迴避新聞,又可以再分為兩種情况,倘用較日常的語言去表達,我們可以把這兩種情况稱為「絕食型」和「節食型」迴避新聞。顧名思義,絕食型迴避新聞,即是說一個人因為對新聞內容或新聞使用的負面態度,把接觸新聞的時間減到最低,甚至真的完全不看任何新聞。絕食型迴避新聞是沒有選擇性的,無論是什麼題材或哪一個媒體,一律抗拒。

節食型的迴避新聞,則只是減少看新聞的時間,而不是完全不看,就像一個節食的人,是減少食量,而不是完全不吃東西。而且,節食往往跟營養管理掛鈎,一個人可能因為想減肥而節食,但他仍然可能關注到均衡營養的重要。所以,節食往往是有選擇性的,減少食用的主要是某些不健康食物。

同樣道理,節食型迴避新聞是有選擇性的,人們可能抗拒某些媒體或減少看某些題材的新聞,使自己吸收的新聞資訊在整體上更有營養。

「迴避新聞」可以有不同指向

我們怎樣可以看到迴避新聞的人是在「絕食」抑或「節食」呢?今年英國路透新聞研究所的全球網絡新聞使用調查,就有一些題目跟這點相關。我們可以集中看香港的數據,問卷詢問被訪者,在最近日子有沒有主動迴避新聞:41.9%被訪者指完全沒有,31.8%指自己偶然會這樣做,18.8%有時會這樣做,4.1%經常迴避新聞,其餘為沒有回答該問題。指自己至少偶然迴避新聞的被訪者,佔一半以上。

但所謂迴避新聞,到底涉及什麼樣的行為?問卷追問至少「偶然」迴避新聞的被訪者,會否有一系列具體行為。結果發現,在說自己會迴避新聞的人之中,28.2%會「在看到新聞時忽視它、繞過它,或轉換頻道」,21.3%會「優先進行不涉及新聞的活動」。這些行為有「絕食」的味道,因為不涉及對具體新聞內容或來源的判斷。

另一方面,在說自己會迴避新聞的人之中,26%會迴避特定的新聞來源,16.4%會在一天中一些特定時間不看新聞,31%會迴避特定的新聞題材。這些行為則屬於「節食」——迴避新聞不是絕對的,而是涉及題材或媒體的選擇,又或者是日常生活的安排。加起來的話,56.1%被訪者有進行以上3種行為的至少其中一項。

用路透新聞研究所的問法,絕食型和節食型迴避新聞並不互相排斥,一個人可以同時有屬於絕食型和節食型的行為;惟上面顯示的是,迴避新聞可以有不同的具體指向。

個人新聞策展 管理資訊營養

要進一步顯示迴避新聞可以是一種節食行為,甚至帶有營養管理意味,我們可以看迴避新聞和個人新聞策展(news curation)的關係。個人新聞策展指的是,人們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主動地透過追蹤他人或專頁、要求平台隱蔽某些信息、對某些信息多作回應等方式,讓社交媒體平台通過演算法,令他們看到多一些或少一些特定類型的信息。在2023年路透研究所的數據中,7.1%的香港受訪者指自己經常進行個人新聞策展,27%有時會做,39.1%偶然會做,15.2%不會,其餘為不回答或根本不會用社交媒體平台看新聞。

問卷進一步詢問人們為什麼要進行個人新聞策展:22%指是為了令看到的新聞更有趣,15.9%是為了令看新聞更好玩,44.6%是為了看到更多不同觀點的內容,44.2%是為了接收更可信的內容,24.8%是為了看到較少「有毒」的內容,22.7%為了看到較少負面或令人抑鬱的內容。亦即是說,大部分進行新聞策展的人,是為了確保自己看到更優質的新聞內容,新聞策展主要是一種「營養管理」。

迴避新聞未必是壞事

問題在涉及什麼行為

分析迴避新聞和個人新聞策展的關係,可以讓我們窺見迴避新聞的實際意義。倘人們迴避新聞是要「絕食」的話,那麼迴避新聞的人應該會懶得進行個人新聞策展,兩者應該有負相關;不過若人們迴避新聞只是要「節食」的話,那麼迴避新聞的人就會更多地進行個人新聞策展,兩者會有正相關。

而過去的學術研究當中,迴避新聞和個人新聞策展,往往是呈正相關,即是說迴避新聞的人,會更多地進行個人新聞策展。在2023年路透研究所的數據中,迴避新聞和個人新聞策展,也有統計學上顯著的正相關。這一點就說明了迴避新聞可以是新聞接收的營養管理一部分。

所以,迴避新聞不一定是壞事,問題在於迴避新聞實際上涉及什麼樣的行為——它代表的是完全不關心公共事務資訊、抽離於社會事務,抑或是對新聞質素有要求、對良莠不齊的資訊環境有所應對。

固然,要對新聞資訊的接收進行「節食」和「營養管理」,又會回到「什麼是有質素的新聞」這最基本問題。準確而全面地報道事實、表達多元觀點、對議題的處理公平而不偏頗、敢於說真話、致力監察有權勢者,是優質新聞的要素。因資源和社會環境因素所限,大概沒有哪個媒體可以完美地做到這些要求;但相對地有質素的媒體還是存在的,在新聞接收上進行「營養管理」是可能的。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立峯]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