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紹雄:軟硬件並重 推進智慧韌性城市建設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早前一場世紀暴雨為香港敲響警鐘,反映本港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上有不少改進空間。面對愈趨頻繁的極端天氣和環球不確定因素,城市建設的思維,應從傳統的災害防救延伸至減災等韌性城市概念。特區政府應積極提升本港基礎建設,同時把握完善地區治理工作的契機,建立健全的動員組織和治理體系,透過創新科技助力軟硬件有機結合,提升城市韌性,鞏固和強化本港國際安全城市的形象。

城市韌性 涉不同系統

城市韌性(city resilience)是指一個城市面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中,承受、應對和災後恢復正常運作的能力;長遠而言,也包括從經歷過的災害中汲取經驗,更好地應對未來災害的學習和發展能力。一個城市的韌性,硬件上取決於城市的土地規劃,排水、供電、通訊、交通等系統的設計及基礎設施水平;軟件上則取決於政府的治理能力、組織動員能力和社區凝聚力等。早前本港接連遭受超強颱風和世紀暴雨侵襲引發大面積水浸,公共交通運作隨之受影響,正好說明,城市韌性要建基於城市運作各個系統及框架的全環節耦合協調。

科技賦能治理 環環相扣網網相聯

世紀暴雨令本港多處水浸,引起市民對本港排水系統的憂慮。前所未有的極端暴雨強度,固然是導致水浸的主因,但再早前超強颱風「蘇拉」襲港,令樹葉、泥沙和細小雜物隨雨水冲到路面去水渠而造成阻塞的情况,亦不得不考慮。任憑本港排水系統容量設計得再大,只要這些節點被堵住,整個系統就難以發揮原來作用。若可以擴展監測傳感設備到渠口位置,就能及早識別需清理的地方。

土木工程拓展署研發的地理空間資訊系統「聯合運作平台」,可讓相關部門實時互通緊急事故資訊。倘政府各部門能在統一的資訊基礎上建立指揮平台,串連各種數據,打造成城市大腦,相信有助提升監測和應對災害的能力。

要建設韌性城市,除了提升傳統基礎設施和智能升級外,軟實力的提升也不可或缺。城市的各個系統並非孤立分割地應對災害,而是互促互補的狀態。當某個系統出現問題,可以通過其他系統協助化解風險。早前的極端暴雨,有港鐵職員經一番徵詢後允許市民在站內避雨,其後又向市民派發食水和乾糧,便是一個好例子。

今年12月將選出新一屆區議會,各區關愛隊亦陸續成立到位。特區政府可趁此機會,建立政府、企業、區議會、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等的應急響應和管理機制,增強軟實力,支撐和推進智慧韌性城市的建設。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紹雄]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