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在美3科學家奪化學獎 名單早4小時外泄惹議

【明報專訊】瑞典皇家科學院周三(4日)宣布,今屆諾貝爾化學獎由3名在美國工作的科學家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布魯斯(Louis E. Brus)和葉基莫夫(Alexei I. Ekimov)共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和合成「量子點」(quantum dots)上所作的貢獻。今次化學獎公布出現插曲。在獎項公布前4小時,瑞典多家傳媒收到並公佈皇家科學院提到得主的新聞稿,科學院對名單罕有外泄表示遺憾。
「量子點」助醫生看癌腫瘤內血管
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中說,量子點是非常小的納米級顆粒,人們在理論上早就知道,在納米顆粒中會出現與尺寸相關的量子效應,但在過去難以製造出納米顆粒的時候,很少有人相信相關理論能應用於實踐。今年的獲獎者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發明和改進了製造量子點的技術。如今,量子點「照亮了」基於QLED(量子點發光二極管)技術的電腦顯示器和電視屏幕,它們還為一些LED(發光二極管)燈的光線增添了細微差別,生物化學家和醫生也在使用它們來繪製生物組織圖,甚至在協助手術醫生看到癌腫瘤內的血管。研究人員相信,未來它們可以用於柔性電子技術(flexible electronics)、微型傳感器、更薄的太陽能電池和加密量子通訊等領域。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埃勒格倫(Hans Ellegren)在公佈得獎者名單及主要成就時說,今年獲化學獎的研究成果為納米技術「播下重要種子」。
對於得主名單外泄,埃勒格倫在記者會上公開道歉,說:「早前有一份新聞稿發布,原因仍然未明……這件事當然非常不幸,我們對發生的狀况深感遺憾。」
泄名單原因未明 科學院遺憾
80歲的布魯斯1943年生於美國,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72年受僱於貝爾實驗室(AT&T Bell Laboratories),在那裏工作23年,多數時間都在研究納米晶體;62歲的巴文迪1961年於法國出生,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跟隨布魯斯做博士後研究;78歲的葉基莫夫1945年生於蘇聯,是美國納米晶體技術公司(Nanocrystals Technology Inc.)的前首席科學家。
巴文迪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表示,他在接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電話前完全沒有聽說名單外泄的消息:「我是被瑞典學院吵醒的。我原本睡得很熟。」他稱對獲獎「非常意外,昏昏欲睡,震驚,出乎意料,感到十分光榮」,又直言量子點是「從一開始就有很多人做出貢獻的領域」。
(路透社/法新社/新華社)
(2023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