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江玉歡:香港發展:珍珠不要變膠珠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最近一周恰逢中秋與國慶雙節假期,亦被內地媒體稱為「十一黃金周」,是香港吸引內地遊客的好時機。據入境處數字,今年10月1日國慶日共有51.4萬人次入境,其中17.8萬為內地遊客,比2018年同日減少近三成;十一黃金周的次日遊客數字則僅比五一黃金周增加2%,並無明顯增幅。旅遊界人士亦表示,今次來港遊客的消費額與消費意願均明顯下降。

當我們討論上述數據時,更應看到數據背後的一些問題。疫情過後,國際宏觀政治經濟形勢發生轉變,香港作為深受國際形勢及地緣政治影響的地區,必然會受波及。旅遊業是最能反映香港面向外部觀感和受歡迎程度的產業,但無論是香港政府還是旅遊業界,不應單方面被旅遊數據束縛手腳。

盡力擴大優勢 方是取勝之道

如今本港旅遊業恢復不如預期,香港確實需要反思,需學習與對比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優勢之處,惟並不意味着我們要用自己的短板去跟別人特色之處較量。反而,香港若想變,應當在堅持和發揚過去優勢的基礎上,結合當今外部形勢,進而有所創新和變化。但萬變不應離其宗,形神不應偏離太多;盡可能擴大優勢,而不是一直盯着短板,才是取勝之道。

以「夜經濟」話題為例。「香港夜繽紛」是近期的一大熱詞,特區政府此次出動不同招數,試圖活躍本港夜間經濟活力,但受到一些爭議。我想爭議點並不在於針對港府是否應該搞香港夜經濟,而是怎樣做。

若要回答「香港究竟要做成怎樣的『夜市』」這個問題,應當剖析清楚香港究竟有怎樣的「夜文化」。在過去,香港被譽為「整夜未眠的東方之珠」,支撐這一名號的並非依賴人潮如鯽的夜市或小吃街,而是香港獨一無二的海港文化、嶺南習俗及中西交融的獨特體驗。

夜經濟價值不止吃喝玩樂

這一道理放在今天也並不過時,這亦是我所講「珍珠不要變膠珠」的內涵所在。夜經濟的價值不僅在於吃喝玩樂,更大意義在於帶來一種「可親可近」、更有品質和文化魅力的城市生活方式。若僅停留在傳統餐飲、購物等單一經營業態上,而忽略在提升文化內涵上做文章,優質項目供給不足,缺乏對城市獨特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則不會有長遠發展,也沒有競爭力。

窺探國際上其他城市的成功經驗,夜經濟不僅是延長消費時間,還應當拓展消費空間,創造出豐富的消費場景。比如著名旅遊城市西班牙巴塞隆拿的超級街區計劃,就是老城區的每一條街,設計完全不一樣的內容,而且加入遊客行為——很多的遊客參與了互動和設計,形成一個遊客參與、像做了一場夢一樣的旅遊行為,令遊客有主人翁的參與感,被網友評價「愈夜愈精彩」。

另外,我曾在資料中看到內地著名城市天津,當地的印象城老碼頭餐廳,其餐廳主題迷你戲劇《老碼頭.戲裏戲外》在食客就餐時上演。餐廳的佈景、道具和演員服飾,無不重現了舊時天津衛碼頭的市井氣息。每名食客入場前於「角色盲盒」隨機抽取角色身分,在正式表演中化身「戲中人」。在餐廳裏,遊客可以一邊與專業演員互動演戲,一邊跟隨劇情品嘗天津地道美食,文化與美食兼得。

應調整租務政策支撐經濟

除了文化內涵外,亦需要整套公共政策作為支撐夜經濟的核心骨架。例如本港小販政策一直處於爭議漩渦中,港府針對本地小販群體以抑制態度為主,這也難說不是香港「夜經濟」凋零的重要原因之一。1995年港英政府訂定「消滅小販」政策,不再簽發小販牌。政府不發牌,沒有承傳,這些檔攤沒有繼承人,便出現畸形發展。按照如今政策,本港傳統市集譬如廟街等,10年、20年後會完全被消失。

另外,當局應調整當前的租務政策來支撐香港夜經濟,以至整個零售和餐飲經濟,而這一調整並非簡單的「鼓勵商店夜間營業補貼」。商舖租務政策不僅關乎夜市經濟,包括香港整個餐飲業長遠發展都是核心政策。

1996年立法局廢除租務管制,在20多年後的今天,該措施的影響還在持續。現行租務流行「一年生約、一年死約」,由於在租務方面缺乏安全感,商戶往往沒有信心和耐心為商店做長遠規劃,難以如過去一樣將店舖做出韻味、做出文化,致如今「多年老店」慢慢凋零。

在過去,商戶往往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亦會注重店舖內涵;惟礙於如今的政策指向性不夠明確,商戶很多時候要很快回本,而快回本就要不重「質」而重「量」。由此表面上看是香港夜經濟疲弱,但本質是支撐香港餐飲業和旅遊業發展的政策,需要有根本性的調整;放大到今後整個香港長遠發展策略,亦是如此。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玉歡]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