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中美關係進入關鍵重塑期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期中美關係似有止跌企穩之勢,不僅雙方各層級官員互動趨頻,還成立了持續溝通的經濟領域工作組。尤為引人矚目的是,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率團訪華,中方表示歡迎。須知,美國國會一貫被外界視為「反華大本營」,近年不斷推出涉港、涉台等專門針對中國的法案,多名參眾議員被中國政府列入制裁名單,更遑論去年眾議院時任議長佩洛西攪動台海風雲,使中美一度劍拔弩張。

謹慎接觸 互試底線

從表面上看,近期中美關係出現轉圜,有大機會是在為即將召開的APEC(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的兩國元首會晤作鋪墊。但從深層次原因來看,經過數年你來我往的纏鬥,中美都逐漸有了深刻認知,即過去幾年那種兩敗俱傷的打法不可持續;既然雙方的戰略博弈將是一場持久戰,就必須找到一條理性、務實的共處之道。當前,雙方正在小心謹慎地接觸,相互試探底線,正是重塑中美關係的關鍵期。

然而中美當前都分別面臨不小的麻煩,也將不可避免地影響重塑的走勢。在美國這邊,最明顯的就是國會大亂鬥。聯邦政府幾近停擺、眾議院議長歷史上首次被罷免等,都不過是表面徵候,真正的裏證是其國內矛盾不斷累積導致的社會族群撕裂,以致民粹主義、極端主義肆虐,政壇亂象頻出。這才有了2017年特朗普入主白宮、2021年他敗選後的國會山騷亂,甚至目前官司纏身的特朗普仍是共和黨總統選舉參選人中呼聲最高者等一系列政鬥大戲。眾議院時任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日前被共和黨「內鬼」極端保守派眾議員蓋茨(Matt Gaetz)等人「背刺」,倒也並不令人意外,畢竟他在今年初歷經15輪投票最終上台,就是與黨內極端保守派妥協的結果,也為蓋茨後來的逼宮埋下了禍根。

克制短視民粹 乃尋找中美共處之道的前提

「民粹主義使這些議員膽大妄為,看着特朗普拋棄政府護欄、採取不顧一切的做法,在沒有計劃的情况下製造混亂」——曾為眾議院時任議長哈斯特爾特(Dennis Hastert)工作的共和黨戰略顧問彭季恩(Ron Bonjean),對《華爾街日報》如是批評美國國會的大亂鬥。

諷刺的是,若將這句話的場景調換到美國對華政策上,竟也恰如其分。通過破壞性的激進言行來追求網絡點擊率、電視曝光度和政治名聲,已成為不少美國政客的常規操作,畢竟在現代政治中,關注度與選票息息相關。惟這種毫無顧忌的做法,會對中美關係乃至世界局勢造成多大的衝撞,又能否收拾混亂後的殘局,則不在他們考量之中,或者說是刻意被忽視。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舒默能夠率領兩黨參議員訪華,即使有為民主黨及其總統拜登拉票之嫌,仍值得稱道,不過也不宜對之抱太高期待。克制民粹與短視,是中美尋找共處之道的前提。對於美國白宮高層和國會山的政治領袖而言,在當前環境下,是否有能力或意願冒着政治動盪的風險做到這一點,端看他們能否具有政治家的勇氣、智慧和手腕。

中國首要做好自己的事

中國當前最大問題,就是疫後經濟的復蘇。有觀點認為,因為面臨巨大經濟壓力,中國正急於與美國修復關係。這未免失之偏頗,須知政治就是鬥爭和妥協的藝術。在對美問題上,國人既要有清醒認知和鬥爭意識,也同樣需克服民粹和短視。時至今日,相信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否定20多年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策。而在當初與美國的談判中,中國確實有妥協,也被迫實施了一系列改革,但曾經想像中的民族企業「兵敗如山倒」並未出現,反而湧現一批如華為、字節跳動等能夠令美國忌憚的跨國公司。

歸根結柢,中國想在大國博弈中立於不敗之地,首先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改革則是最大的動力。因此,在與美國重塑雙邊關係期間,對於美方的詰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中國應當有這樣的胸懷與魄力。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