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田方澤:過度規管學生活動 對社會無益

發佈於

【明報文章】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上周討論「大學學生活動的管理及品德教育」,議員發言圍繞早前幾所院校迎新營爆發的性騷擾事件,提出由院校統一舉辦迎新活動、聘請全職監管學生活動的員工等。網友回應,以後大學活動,不如玩「掉手巾」、「一二三紅綠燈」,「食吓茶點就返屋企」,不用大費周章了。

提出管理學生活動,契機是迎新營;但項莊舞劍,立法會的議程很誠實,「管理」學生活動,才是真相。只是在21世紀,學生乖巧聽話、言聽計從,真的是福嗎?

議會的激烈措辭是真相嗎?

大學迎新營,本質上是讓大學生認識校園和周邊社區、結交朋友、了解大學生活的重要活動。每所大學和各學系,各自有自己的風格和傳統。大學迎新營不是強制參加的活動,搞手多是義務,甚至「貼錢」舉行。參考最近的討論,尊貴議員們似乎對迎新營有不少幻想和誤解。

有議員批評「有人透過迎新活動『收?』」、「『老鬼』操控各院校學生」,又指「新生為免遭排擠,對師兄師姐唯命是從,被迫接受扭曲的價值觀,出現校園欺凌及情感勒索情况」。答案是或不是——年輕人進入新環境,容易受朋輩和學長影響;然而是否等同「收?」、「操控」、「校園欺凌」,則言過其實,否定年輕人的獨立思考能力。

區區年輕時作為新生,又作為迎新營輔導員(所謂「組爸媽」),3年來從沒有遇過不良活動;從事中學教育10年,不少舊生在各所大學的迎新營都是玩得很開心,結交不少學長好友,從沒聽過嚴重的投訴。大學迎新營存在多年,不少人都曾經參加。若問題如此嚴重,恐怕社會一早混亂不堪,或不停有人申訴舉證。除非所謂「老鬼」、「收?」影響終生,否則議會上的激烈措辭,似乎並非真相。

早前香港教育大學迎新營的性侵事件,是疑犯行為不檢,本質上跟迎新營無關。公眾向來關注各所大學的迎新活動,多年前中文大學「四院會師」不雅口號事件,港大迎新營常有新生不支入院的消息,今年網上流傳嘴對嘴食薯條、女生玩水戰被指定穿白色T-shirt等,當然都是不恰當的活動;惟活動是否普遍,或只是少數例子,恐怕仍需調查方能判斷。

社會對年輕人常羞於談性,電視節目卻又常見上述活動。大學生獲得自由,難免反彈。要回應這些事件,加強基礎教育中的性別教育才是正經事。區區在上月中的文章已談及,在此不贅。

想學生言聽計從 抑或敢於挑戰?

議會上的激烈言辭無法反映真相,卻可以是規管學生活動的理由。如吳秋北議員要求教育局統一安排迎新活動,確實嘆為觀止。基於人所共知的理由,近年各大專院校加強規管學生活動,用各種方式不承認學生會、收回會址和不協助收會費,部分學系屬會改由大學學生事務處管理等。難免令人覺得,迎新營事件只是加強規管的藉口。

該次立法會會議,已有大學管理層回應「將更細緻管理各項由學生主導的活動」,也有指會「監管、審核、支援、通報及教育」。身兼嶺大協理副校長的劉智鵬議員(選委會界別),更建議教資會增撥資源,讓院校聘請全職監管學生活動的員工。儘管未知具體操作,但以後學生活動受重重限制,學生更難發揮主見和創意,可以想像活動會變得沉悶,主辦人和參加者都「無癮」,甚至泡沫化。

大學除了學習知識,也是讓作為成年人的大學生學習錯誤、試驗自主、承擔責任的地方。學生活動作為「非形式教育」,有讓學生發揮創意、學習策劃及管理大型活動、掌握財務計劃等職前體驗功能。全面管理學生活動、家長式管治,除了限制大學生發展之外,更是無視大學生作為成年人可以自主的本質,同時收緊了進入職場前的自由試驗和糾錯空間。

我們常期望21世紀的年輕人應該敢於創新、勇於嘗試,然而近年各種教育改革卻都壓縮年輕人發聲和嘗試的空間。在2023年,我們希望學生踏實聽話,抑或敢於挑戰?規管學生活動的討論,某程度上反映了尊貴們的期望。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