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卜約翰:港人政治參與的兩極化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年9月20日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公布的調查顯示,港人對政治的興趣顯著下跌:62.9%受訪者表示他們對政治「沒什麼興趣」或「完全沒有興趣」,比例較去年同一調查增加7.4個百分點。該調查亦顯示,84.7%受訪者很少或完全沒有使用facebook等社交媒體討論政治,較去年增加8.8個百分點(當中「完全沒有」使用的比例,增加17.1個百分點)。市民也甚少透過區議員或立法會議員表達意見(「很少」及「完全沒有」的比例,去年和今年分別是94.6%及92.9%)。非政府組織作為接觸當局的管道,不比直接接觸官員好多少;只有約5%的社會精英會直接聯絡政府部門或官員表達意見,該比例於2022及2023年大致不變。

大多港人似乎愈趨遠離權力運用

此調查揭示,愈來愈多市民認為政府官員不大在乎他們的看法(由去年47%增至今年55%),也認為他們對政府政策沒有發言權(由43%升至51.9%)。調查同時錄得,認為政府有聆聽意見及他們對政策有發言權的小部分市民,其比例有所上升(分別為16%及25%),顯示社會進一步兩極化。

一般而言,港人認為本地政黨不能向政府問責,或代表市民的多元意見。這些結果綜合起來,勾劃了令人神傷的景象。

「政治」攸關用權及分權(exercise and distribution of power),基本上是關乎誰分配到什麼、何時和怎樣分配。凡是利之所在,香港富者為促進和保障自身利益,政治上一直保持活躍。他們的權力,就反映在我們的政治體制中,例如立法會裏的功能組別。而民調主要聚焦於其他人,其似乎反映了,餘下大多數人愈來愈遠離粗暴和混亂的權力運用。

理解這些調查結果,需結合背景。首先,儘管近期對政府的信任度回升,但仍相對處於低位(一個今年3月的民調發現少於三成人稱信任政府;註1)。此外,近月政府民望也見下跌(註2)。長期以來,港人明顯看重自由和繁榮,多於民主(註3)。不過自2020年以來,港人似乎對自由、繁榮、安全及法治同等重視,顯示當局推動落實《港區國安法》的活動有部分成果。就民主而言——或許作為參與政治的代理(proxy)——則遠遠落後。其他民調同樣揭示香港在這些問題上的兩極化(註4)。

再者,中央及香港政府在港實行的新政治制度,嚴格限制在立法會及區議會的正式政治參與。港人看明了這點,故一般人或會詰問,在新體制下,政治於他們有何用?香港的新型行政主導體系,也削弱了立法會的自主(autonomy)。立法會議員可以自行投票反對預算案嗎?立會可以自行成立專責委員會調查政府及向其問責嗎?過去這兩者皆有可能,如今這些行動是否需要議員透過特首辦,尋求中央政府的同意或指示呢?似乎如是。這是另一個原因,令市民可能認為聯絡政黨或民意代表是相對無用。如此也可說是合理的觀感。

三者,港人認為使用社交媒體表達政見存在相當風險,並不令人意外。當局持續拘捕涉嫌在社交媒體發布違法內容帖文的人。另一邊廂,建制派人物也熱中於在社交網絡生產內容和接收資訊。這同樣反映港人的兩極化——別忘記,根據定期的調查,市民當中泛民支持者至少佔四成,有時更多。

四者,中央及特區政府繼續在意識形態、文化、教育及媒體領域打擊定義模糊的「軟對抗」,預警不明的(unidentified)反華勢力正試圖捲土重來。儘管沒有什麼具體細節,但許多人可能會說,太危險了,應遠離政治。

學界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港人描述為政治冷感、不願參與政治,而是追求以家庭為中心的經濟利益(劉兆佳的「功利家庭主義」)。這個觀點忽略了非正式的政治行動及動員(informal political activism and mobilization),長期以來都是香港政治文化的一環。至八九十年代,當局終於拓闊正式的政治參與,包括立法局層面,此趨勢持續到1997年之後。

大部分港人都是中國公民。公民身分(citizenship)講求積極及知情的參與(informed participation),政治制度就提供了正式的參與渠道,例如透過立法會及區議會選舉。當市民認為這些正式渠道未能考慮他們的利益——不論是在民生事務、民主或政府問責上——他們就會在渠道之外向當局表達訴求。而香港有悠久的政治行動及示威歷史。

當正式的參與渠道進一步受限,港人會否像過往般轉向示威抗議?惟官方令這個選項變得更困難。《基本法》保障示威及集會權利,但這些權利的行使,取決於街道上的實際情况。迄今為止,當局以法律、行政程序或威嚇手段,嚴格限制公民組織示威的能力。

香港人口「更新」與政治文化轉變

當然,不滿的市民可選擇離開。自2020年以來,數以萬計港人移民;同時,香港迎來數以千計的內地專才。有調查顯示,於內地出生者對香港未來及在港生活,較本地出生者正面。前者對其政治權利的理解,也可能有別於土生土長港人。儘管中國憲法與基本法以相同的語言「保障」公民權利,但無疑它們有不同意思。相信官方會歡迎這種香港人口的非正式「更新」,如此無疑會令他們的工作變得更易。

當局啟動了一個多管齊下的運動以改變本港政治文化,包括校內的愛國主義教育及活動、使反對派陣營噤聲、令反對派媒體停運;降低人們參與政治的期望,也是策略的一部分。當局顯然認為,即使是作為公民身分決定性特徵的政治參與的精靈(geni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已被釋放,都可以被塞回盒子裏,而他們正戮力工作以做到這一點。正如從上述調查結果可見,官方取得一定的成功。

容納多元意見 攸關社會穩定

在這個背景下,民主黨決定派人參與即將舉行、新面貌的區議會選舉。倘若他們成功(即通過官方審查),如劉兆佳所言,他們或許會成為被認可的「愛國者」。顯然,相比人們的感受,「愛國」更多關乎官方對言行的認可。

當局渴望準確辨識在香港的朋友和敵人,這就是統戰的工作;此種焦點並不特別重視社會團結,儘管那會是好事。我們仍在觀望當局能夠容許多少不同意見,期望會是更多而非更少,而這攸關香港的穩定。

註1: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2023年3月特區政府及特首民望意見調查

註2:香港民意研究所2023年8月29日公報

註3:香港民意研究所2023年8月24日公報

註4:香港民意研究所2023年7月11日公報

(編者按:文章原文為英文,由本報翻譯成中文,原文可參閱「明報新聞網」觀點頁面;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Interest in Politics in Hong Kong」)

作者卜約翰(John P. Burns)是港大榮休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卜約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