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黃子為、鄭宏泰:港人政治興趣減 乃跨政治光譜現象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年本港社會的政治化氣氛慢慢減弱,而沒有明確政治傾向的市民則明顯增加(註),坊間因而出現港人又再變得政治冷感的說法。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定期做電話調查,詢問受訪者對政治的興趣,今年7月的調查發現,62.9%受訪者表示對政治缺乏興趣(包括「沒什麼興趣」和「完全沒有興趣」),較去年7月增加7.4個百分點;34.2%受訪者表示對政治有興趣(包括「很有興趣」和「有些興趣」),較去年同期下跌7.7個百分點。數據反映多數港人對政治不感興趣,而且有愈來愈不感興趣的迹象。

調查同時測量港人的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efficacy),可分為內在(internal)及外在(external):前者是指個人對自己理解政治和參與政治能力的自我評價;後者是指個人覺得政府及政治領袖對自己需求和意見的回應程度。市民政治效能感的高低,往往跟其政治興趣有直接關係,當他們覺得自己未能理解政治事務及缺乏對政府的影響力時,就會對政治事務變得冷感。

市民政治效能感減弱

調查列出3個關於政治效能感的論述,詢問受訪者是否同意這些看法,若受訪者回答不同意,即表示效能感較強,反之如是。內在效能感方面,調查詢問受訪者是否同意「有時候政治和政府的事很複雜,像我這類人是很難了解的」,有40.9%受訪者的內在效能感較弱,表示同意該陳述,比例較去年上升13.5個百分點;而不同意的比例有29%,較去年下跌9.4個百分點,可見港人的內在效能感有減弱迹象。

至於外在效能感方面,調查先後詢問受訪者是否同意「政府官員不太在乎我這類人的想法」和「像我這類人對政府的政策並無任何發言權」,逾半數受訪者同意該陳述(前者有55%,後者有51.9%),分別較去年上升7.3和8.9個百分點;不過,表示不同意的比例分別有16.2%和25.1%,較去年上升4.2和6.3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有些市民的外在效能感雖有增強,惟逾半數市民的外在效能感仍然偏弱,且比例有增加趨勢。

內外政治效能感偏弱的市民增加,政治興趣難免有所下降,有些人因此推斷此轉變主要是因非建制派支持者的政治效能感轉弱,變得愈來愈政治冷感所致。

然而調查結果顯示,政治興趣下跌是跨政治取向的,不止非建制派支持者變得政治冷感。雖然傾向非建制派及無明確政治取向者表示對政治有興趣的比例減少,分別由去年的62.5%及34.7%,下跌至今年的52.9%及27.3%,但傾向建制派者對政治有興趣的比例亦大減,由71%跌至52.2%。原本傾向建制派的人對政治有興趣的比例,高於傾向非建制派者,這一變化則令現在兩大陣營支持者的政治興趣變得差不多(見圖)。

此外,不同政治取向者的政治效能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首先,內在政治效能感方面,不單止無明確政治取向者,傾向非建制派及傾向建制派者的內在政治效能感亦較去年下跌,3組政治取向的人均較去年同意「有時候政治和政府的事很複雜,像我這類人是很難了解的」。這可能是由於近年政治狀况急遽改變,不同政治取向者均未能適應,遑論可看通問題,因而感到自己不能充分了解當前香港政治事務。

至於外在政治效能感方面,無明確政治取向者沒有下跌;不過,傾向非建制派及傾向建制派者的外在政治效能感均不及去年。現在本港非建制派政團急劇萎縮,在本地政壇變得愈來愈沉寂,傾向非建制派的市民難免覺得自己對本地政治欠缺影響力,這點不難理解,亦不令人意外。

建制派政團需改善自身橋樑角色

然而值得注意是,傾向建制派的市民都感到自己對政府的影響力下降。現時建制派政團成為香港政團的主流,主導立法會,傾向建制派的市民理應較過去相信建制派政團能夠代表自己,向政府反映意見,同時應覺得政府較以前了解自己的聲音,對政府有更強的影響力。可惜,數據所反映的情况並非如此,可見建制派政團需要改善自己作為市民與政府之間的橋樑角色,更好地幫助政府掌握民情。

年底區選投票率 可作註腳

經歷急遽政治改變後,社會由激情走向冷淡,民意調查數據因此呈現了跨政治光譜的政治興趣下滑,引來社會重現政治冷感之說;但市民政治興趣時有升跌,甚為正常。

可以作為當前民眾政治興趣是否真的會持續減弱之註腳的,是今年12月舉行的區議會選舉。屆時建制派應是主要參選政團,非建制派則應不太熱中。在民眾政治興趣下跌、政治效能感轉弱的情况下,選民投票意欲應不會高。距投票日還有約兩個月時間,打算參選的政團應把握機會加強與支持者的接觸、溝通和動員。若屆時投票率能夠高於上屆,則顯示港人政治興趣或能得以維持;倘低於上屆,則反映政治興趣或會進一步減弱。後者必然不會是大家所樂見。惟確實情况如何,則只能留待下回分解了。

註:黃子為、鄭宏泰,〈市民政治信任增 政治化情况轉弱〉,2023年8月15日《明報》

作者黃子為是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員兼電話調查研究室副總監,鄭宏泰是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黃子為、鄭宏泰]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