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珠海學院陳文鴻:一帶一路10年 「中歐班列」成亮點

發佈於

【明報專訊】恒指上周回升327點或1.87%,是過去六周以來表現最佳,美股三大指數期內變化不大,市場焦點是本周將於北京召開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以及今年以來受惠人工智能熱潮股價急升的七大美國科技股在此傳統股災月會否泡沫爆破。今期封面故事由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及瑞銀財富管理亞洲區主席、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聯席主管、瑞銀香港區主管及行政總裁盧彩雲分析最新形勢。陳文鴻指出,「一帶一路」政策過去10年在推動亞洲、中東、歐洲及非洲建立更緊密的基建連通及貿易關係上十分成功,當中,中歐班列每年開行列數增長近200倍,料未來區內進一步合作陸續有來,並向全球化推進;盧彩雲則預測,從2022年到2027年全球人工智能潛在市場規模將由280億美元勁升近10倍至3000億美元,指該行業前景仍然秀麗。

明報記者 葉創成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明天及後天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高峰論壇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並為俄羅斯總統普京等來華出席高峰論壇的嘉賓舉行歡迎宴會和雙邊活動。第一屆及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分別於2017年5月及2019年4月舉辦,跟着中國在2020至2022年經歷3年新冠疫情,而隨着今年以來疫情受控、經濟復常,所舉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亦備受全球矚目。

「一帶一路」的源起,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在2013年9月和10月所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邊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積極發展與合作伙伴的經濟合作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合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研一帶一路10年 任特首專家組成員

自2013年「一帶一路」面世以來已積極研究該國策的珠海學院陳文鴻,是這領域公認的專家學者,政府今年5月30日宣布成立特首政策組專家組,並委任56名成員,任期為一年,他也被委任當中的研究策略專家組成員。因此,他早前主講由中國國情研習促進會(香港)主辦、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范耀鈞主持的經濟「范」泛講視頻會議講座,就一帶一路過去10年的發展情况及未來願景提出不少精闢觀點,值得讀者參考。

雖然被科大范耀鈞高度評價(見配稿),不過,陳文鴻謙稱,中國及世界太複雜,過去多年他就此進行經濟研究亦是學習過程:「一帶一路涉及很大的地方,像中國一樣是很大的地方,我們所能夠掌握的屬有限,只能提出我的看法給大家參考。」

對比千年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只剛開始

資料顯示,絲綢之路是指從漢唐古都長安出發,經中國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歐洲,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始於公元前的西漢王朝。陳文鴻分析,絲綢之路由公元前發展至公元後16世紀,歷史長達1000多年,期內不止是中國與絲路所在的國家點對點經商,而是由絲路所涵蓋的國家亦相互經商,形成網絡,他表示:「絲綢之路最初是由中國去到中亞、地中海,後來擴散至其他國家、其他大洲,其實歷來便是如此,在哪裏有生意,哪裏便有路去,所以到16世紀,中國的絲綢之路已經變為全球化的絲綢之路。」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時,「一帶」便是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因此陳文鴻認為,如果以歷史長達千多年的絲綢之路作為比較,今年即使是「一帶一路」十周年,亦只是剛剛開始,目前「一帶一路」已經去到亞洲、歐洲及非洲,下一步便是全球化。

未來靠移除政治阻礙 中亞中東要復興

陳文鴻分析,絲綢之路在19世紀開始轉靜,原因是當時屬世界霸主的英國阻止俄羅斯的擴展,包括抗拒俄羅斯南下印度洋進行貿易,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的美國則轉為推動冷戰來圍堵蘇聯,令歐洲與亞洲的貿易減少、與大西洋對岸的美國貿易增加:「我們看絲綢之路的興衰,不止要看經濟因素,亦要留意政治因素,經濟是目的,政治是手段,最終涉及的是軍事。」

向前望的話,陳文鴻指絲綢之路要復興或「一帶一路」要發展,當中需要具備兩個因素:「第一是政治、軍事上對於「一帶一路」的阻礙要移除;第二是歐洲與中國之間的中亞及中東地區要復興。」

對比馬歇爾計劃 一帶一路不夠系統化

陳文鴻認為,中國在2013年開始推動「一帶一路」後,2014年開始中國對外投資已經多過外國對中國投資(見圖1),令中國成為淨資本出口國,其實亦符合中國本身的發展需要:「我估計中國在2013年已認為要增加對外投資,故提出一帶一路,作為對外政策總括的平台或架構。」

美國在1945年世界大戰結束後,隨着以戰勝國的身分進行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對戰爭後被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及協助重建,結果過去逾70年亦促進美國與歐洲的貿易至今。陳文鴻分析,與美國由資金推動、有軍事力量指導、有具體目標或政策的馬歇爾計劃不同,料中國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時,只是希望把對外投資的數以萬計基建、工業及礦產等項目歸納在此框架內,過程中缺乏具體的政策或執行機構,不夠系統化,因此亦曾出現很多問題。

中歐班列大增 開行列數十年升200倍

瑕不掩瑜的是,作為「一帶一路」的重點項目,中歐班列過去10年井噴式增長,開行列數由2013年的80輛勁升近200倍至去年的16,562輛(見圖2),運送商品5萬多種,聯通210多個歐洲城市與110多個中國境內城市,給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帶來新商機,而且推動鐵路附近的港口亦繁榮發展,從內陸至沿海打開貿易新通道。

陳文鴻則分析,由於「一帶一路」是經濟走廊,因此需要基建投資,當中,中歐班列屬十分重要,其北部路線是由中國經俄羅斯或哈薩克,去到歐洲的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與過去的海路運輸比較,時間由45至60日減少至20日,大幅增加成本效益,尤其是2021年疫情期間即使蘇伊士運河出現阻礙期間,中國此鐵路貨運系統某程度上取代海運。

俄烏開戰後 中歐班列北部路線受阻

根據陳文鴻在上月發表、長達百多頁的《珠海學院一帶一路工作文件(1)》研究報告資料,中國製造業在2021年佔全球出口市場份額已達兩成(見圖3);《Money Monday》認為,由此可見中國產品具備全球競爭力,因此繼續推進「一帶一路」,促進全球貿易自由化,亦符合中國以及全球的利益。

陳文鴻續說,去年2月俄烏戰爭戰爭後,中歐班列北部路線至去年6月基本上完全停止,即使去年下半年在歐洲多國推動下重啟,但由於歐美多國仍然制裁俄羅斯,很多歐美保險企業因此亦不敢承做歐洲至中國的中歐班列北部路線保險,因此在今年1月,中歐班列北部路線開行列數按年比較亦下跌。

中歐班列開啟其他路線 惠及沿線國家

正如陳文鴻在上文所說:「在哪裏有生意,哪裏便有路去」,他指出,即使去年2月以來中歐班列北部路線受到俄烏戰爭影響,但中國過去一年多亦積極開始中歐班列其他路線,這些新路線的發展亦可帶動沿線及周邊國家的發展。

除了中歐班列外,正如瑞銀財富管理董事總經理兼亞太區首席投資總監鄭汪清在第185期封面故事(2019年2月11日出版)專訪中表示,「一帶一路」重點基建之一是擬興建由昆明出發,經過老撾、泰國、馬來西亞再到新加坡的高鐵網絡。陳文鴻分析,隨着昆明至老撾的高鐵項目現已完工及通車,估計若泰國政局轉趨穩定,泰國亦將會開展相關項目。

陳文鴻總結,回看歷史的長河,亞洲及中東比歐洲及美洲更早發展,亦曾更加繁榮,促進區內商貿的絲綢之路對此功不可沒,因此目前「一帶一路」亦為區內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例如中國在巴基斯坦大量投資,令當地經濟及社會環境明顯改善,隨着「一帶一路」日後向全球推進,更多國家料會從中受惠。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封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