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苦恨年年壓金線 遇強愈要勇克強——由李克強猝逝聯想到的宏觀問題

發佈於

【明報文章】前總理李克強猝逝,消息來得非常突然。對很多人來說,不同的感覺和感情充塞腦袋,一下子轉不過來。大家對李克強的印象和評價總體是好的,稱他是「親民總理」,但又感到他努力而未能解決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這令我想起唐代秦韜玉《貧女》之句:「苦恨年年壓金線。」本來下一句我想配上毛澤東《七律.到韶山》的「敢教日月換新天」,作為今天的標題。但後來再想,不行,會不會被人責問「今天的新天不好嗎?」幸好,我記起特首李家超在去年國慶酒會上的話「轉危為機,遇強愈強」。內地朋友也提點我,李克強在這個時候逝世,可能會引起「外國勢力和外來勢力趁機挑撥,製造類似1989年的事端」;加上內地也有各種原因複雜的問題,所以必須努力克服各種困難,一切以穩定為要,不容有失。好!既然面對內外困難,那麼人們就要遇強愈強,並需要勇敢的克強。標題中的「克強」,乃克服強敵之意,請勿誤解。

(1)1989年的歷史會否重演?

──按現時的情况,我看重演的可能不大。原因有三:一是民眾和民情表現出平和、務實、理智的特點,重點是悼念李克強,而沒有「乘機鬧事」的迹象。進一步說,民眾掌握「互借東風,進退有度」的智慧比以前強了。二是官方的處理方法算是溫和,讓民眾有秩序和適當地表達哀思,不想激化民情,製造負面情緒。這兩點加起來,可以讓政治張力(如果有的話)維持在不會瀉出來的水平,不會因此而溢出漏電和摩擦的火花。

三是整體大氣候的問題。經過多年的事例,官民之間雖然各有側重,但也不至於輕易衝突起來。官方儘管掌握強力機器,但如今也要小心運用,否則惡劣的環境也不易應付。此外,人口結構已變,1989年的年齡中位數是25歲,青年比例佔31%,政治訴求比較明顯;但據2022年的數據,年齡中位數是42歲,青年比例降至17%,中老年的政治訴求雖然存在,但不易上升到衝突點。更重要的是,中老年和青年的可支配收入不同,前者比後者「有產」,政治上相對保險。所以,只要官方沒有倒行逆施,激化年輕人的先鋒作用,相信即使面對湍灘急流也不至於翻艇。

──觀乎此,關鍵是政治器量、政策和方法。首先,官方適宜拿出最大的容忍度,讓民眾繼續享有合法和適當的表達空間。其次,官方不宜過度聯想,切勿把民眾的表達方式、語言和沒有破壞性的行動,慣性地或有傾向性地視為「含沙射影,指桑罵槐,語意雙關,懷舊傷今」。事實上,文字和語言的理解是多樣化的。過去出現的矛盾衝突,往往是對同一件事、同一個詞語的不同理解,跟着就不嚴謹地行使公權力。際此敏感時刻,更須有足夠的認知和克制。

──我理解官方有維持穩定的需要,但在執行上必須避免前線人員矯枉過正。例如,在悼念李克強的人群中,有某些人士獲授權檢查民眾的悼念語句,「不適當」的就收走。據聞,他們的界線是「可以懷念逝者,但不能傷及今人」。沒問題,相信民眾也懂得界線。但「執法者」的水平如何?反過來是更關鍵的問題。如果出現爭議而衝動執法,民眾就會感到壓抑,並聯想到李克強的命運和對他的懷念。這樣反而間接破壞了官方需要的穩定,此乃政策制定者必須牢牢告誡執法者的重要內容。

──悼辭怎樣寫?也是重要的一環。由於李克強的死訊來得突然,訃告的內容雖有讚頌,但有點像流水帳般四平八穩。民眾更關心的是官方對李克強的歷史評價,能否反映出民眾的心聲?記得胡耀邦逝世時,悼辭的第一稿曾引起其家屬的情緒,後來修改為公布的內容,但與民眾的感受仍有落差,幸好後來總算理順了,還讓民眾在人民大會堂外,間接參與追悼會。所以,如何恰當地評價李克強,不至讓民眾產生「壯志未酬」的感覺,也是必須深思的。

(2)為何悼念活動變得敏感

──有一個值得分析的現象:一些領導人逝世不會引起敏感反應,例如鄧小平、江澤民、李鵬、喬石等;但一些領導人逝世卻會變得敏感,例如周恩來、胡耀邦、趙紫陽和李克強。恕我魯鈍,無法道出原因,也許有很多我不懂的原因,也許沒有原因,但總有一些共同點。所以,誠意請教高明。

──我想,民眾不會感到李克強是敏感人物。人們懷念他的一個原因,相信是他說實話,尤其是他主持總理記者會時,道出還有6億人的月入在1000元人民幣(或以下),但他也表示要迎難而上。不嘩眾取寵,不悲觀失望,直言「我們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行不避險,盡了最大努力」,跟民眾的現實要求一樣,能解決多少就努力解決多少。他說這些話的時候,中外已在角力,外來強敵當前,必須克強。知己知彼,這才是真的強,所以他的話能吸引民心。

(3)與李克強的片面之緣

──記得以前駐京時,曾在採訪工作上與李克強有幾次片面和表面之緣。據他的北京大學校友說,他主理北大學生會工作時,適值大氣候開始寬鬆。他進入共青團中央工作,更逢1980年代政治氣氛更廣,各大學學生會出現改革要求,包括選舉改革,他也願意觀察。後來北京出現大學生自由提名和競選的現象,這不一定跟他有關,但他至少沒有反對。1986年合肥發生學運,李克強前往觀察,這是他的工作需要,沒有什麼傾向,但至少他如實反映情况。至於他的位置愈來愈高,要作出其他選擇,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我理解不同的政治人物身處的大環境,有些形格勢禁,有些跟隨大流,有些力求突破,創造成績,不一而足。所以,對於李克強(68歲在中共領導人中)英年逝世,我也感到痛惜。他生前,我們雖有片面之緣,但屬於兩個世界;如今,更真的是兩個世界的人了。忽然記起我在1990年代從北京倉皇回港後,寫了一首自况和自嘲的粵曲,如今想來,曲中的歌詞也許有點心境相似,遙送給李克強。想起他,人們就會牢記,面對內外困難,還需要遇強愈強地勇克強。

《悼李克強》(調寄《絲絲淚》)

弓折彎 再強~~~難

翼折傷痴雁 斷腸萬里灘

灑遍天涯淚 忽變愁海冲天氾

東去春水 痛成患

往昔好夢 全成幻

莫說恩 情意.已轉千灣

失方向 精衛.該如何辦

心如驚鴻一瞬間

仇浪愛海翻 已是無力挽狂瀾

只盼傾殘命 共渡時艱

怨天公多責難

冰冷之軀 似落霞淡

我是一孤雁 夢魂逐遠山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