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阿棍屋錦田新址 簷下共生共處 扭轉狗場形象

發佈於

【明報專訊】錦田凹頭濾水廠旁,蓋着一座鐵皮圍籬的白房,倔頭路那位置,很靜,只隱約往外飄降牆內的狗吠聲。不是人類的屋,住在裏頭的大多是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中遭逼遷的村狗。向我介紹這所造費有點緊絀的阿棍屋動物收容中心時,LAAB Architects建築總監Hang(葉晉亨)挺不好意思:「對比我們過往的項目,它沒什麼特別設計。」無法匹比商場高廈,但對情况惡劣的本地狗場來說,由政府撥款、建築公司投標興建的這所半開放式平房已耳目一新,如阿棍屋創辦人Ivy(謝婉儀)回想,人們的觀後感都是同一個字:靚。

從錦田公路拐入地圖無名的行車徑,越過空地泊着的壞損車輛,走向新建的收容中心,短短一段路已途經五六隻看門口的村狗。Ivy在2019年申請「支援非政府機構善用空置政府用地的資助計劃」,襯着推土巨獸的發展背景,正打算為那些無法隨原主人上樓、難被陌生人領養的村狗覓一塊安老之地。異於城市寵物狗,大型犬放養在村地的屋邨、停車場、倉庫附近,嚴防陌生人擅闖私家地,不親人,性情也兇悍。這間收容中心可謂專為牠們設計,Ivy舉例,大狗地盤意識極強,時時打架,故籠子獨立地一格格劃分,不設中央的共居房間——想起訪問那天,推開狗房的門,全數住戶即隔着鐵網嚎叫撲來,籠和籠之隔的厚重玻璃磚,不只求美觀,更是防止撞爛的考慮。

資助預算緊絀 細節花心思

諸如此類的適用實用設計,是資金有限下的首要任務。Hang說,有人曾建議以簡約公屋MiC(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的方法來組裝,但他和團隊評估後認為,那把預製單位一個一個疊砌的建築模組並不適合動物收容中心,一來狗的氣味較重,需不斷人手灑水冲澡、洗地,埋在地底的渠道尺寸要特別設計,二來MiC就非重複性質項目而言其實不太省錢,三來MiC作為臨時建築物,其規格難在短時間內通過屋宇署、渠務署等部門重重審批,對項目進度而言風險較大。最終,鐵皮白篷頂罩起混凝土加鋼筋的簡單結構:6間全天候冷氣的大房,50多個漁護署標準大小的狗籠,另有隔離染病動物的小房、員工辦公室。

把大部分預算耗在衛生配備上,Hang心中度量:既然難用豪華物料、難造特別形狀,就盡力在細節上扭些巧思。譬如下午時分,日光從近天花板的一排橫窗曬向籠間的玻璃磚、鋪地的白磚,整室光猛通透,「我們希望狗仔不要像坐監一樣,躲在很黑的地方,所以室內盡量乾淨一點、淺色一點」。這種關懷,亦見於特別挖空人狗兩種身高觀景窗的門。讓狗窺看室內外真有那麼重要?那或更是一種認知、尊重對方存在的同理心。Hang的佈局意念為Under One Roof,盼想人類和動物同一屋簷下相依共處,前門、中庭、後院即開闢了3塊遛逛的公共空間,「這其實很罕有,SPCA(愛護動物協會)或其他領養中心都較難做到。市中心哪有這麼大的後花園讓你拖隻狗出來一齊玩?」

共生。共存。這座收容中心本就是為了縫合城市快速發展下裂開來的傷口:兇悍不馴的村狗並不適合都市生活,若不走向人道毁滅的死局,急需一方合規格的安老之地。Ivy回憶,入伙至今,有原主人不捨地每周餵烚雞肉或買些零食,也有人漸漸不再探訪,「他們起初很不捨得,擔心這裏只有一格籠,只能輪流去花園散步,以前習慣放養的狗仔會不適應。但後來見牠們住得舒服,適應了,也就放下了」。棲生地的破壞已然造成,人類能做的唯有替動物原住民打造新家。

設計意念分歧 靠初衷磨合

怎樣的一間動物收容中心才算理想?營運者與設計者的視角自帶衝突。對非牟利慈善團體而言,資源必須最大化地落入功能層面,容不下美觀或理念的餘裕。如是次資助計劃撥款的1390萬元並不包括營運費,全數用於設計和建築上,Ivy說起造價較貴的玻璃磚牆時,語氣肉緊,「原想爭取些經費鋪後花園的地磚,但設計顧問很堅持用玻璃磚」。這種偏好其實合理,替代方案的泥磚難以營造透亮感,有違「不要讓狗場像監獄」的核心氛圍。

Hang又有另一種掙扎。他後來以領養者身分再訪錦田阿棍屋,抱走兩隻貓,發現空間被大變身:廊道堆滿雜物和籠子,原本擦白的牆面被義工密密畫上七彩圖案。極簡主義入屋後終究只是空想,「其實很能理解,籠位供不應求,也不夠人手管理,營運一陣子就開始亂,周圍擺東西」。至於顏色,Hang本來的判斷是,黑白灰點綴一抹黃,加上圍環的大自然草綠,視覺色盤已足夠,但用家的詮釋顯然不太一樣,「我們覺得乾淨簡單,很漂亮,但他們覺得像間醫院,不太親民」。類同的小衝突時不時發生,譬如Hang和團隊曾為阿棍屋重新設計商標,打算醒目地掛在大門口,Ivy卻執意不改那充滿情感記憶的「阿棍」頭像……

說到底,設計裏的重心是溝通。在Hang看來,「如果設計師很厲害,但客戶要的不是這樣 ,結果未必好,反過來說,如果客戶太自我中心,只當設計師是他一雙手,成品也未必好」。眼下的收容空間努力回應一班義工的需要,如村狗大而兇猛,故不設不便挪移住戶的雙層籠格,餵食開口處亦配有防咬裝置等。沒有100分的完美範本,以動物福利為磨合互信的基礎,錦田阿棍屋大抵已是香港當前設計最佳的一所狗場。

意念或多或少分歧,然而,Hang和Ivy兩人朝向同一目標:希望洗脫狗場過往的差劣觀感。Hang回想,投標這單不賺錢生意的初衷,乃因他與大部分同事視動物為家人(LAAB工作室便已領養了3頭貓),「很多人覺得貓狗只是一件消費的貨品,可以隨時拋棄。我很想透過改變一間流浪狗中心的形象,潛移默化地讓公眾知道不同物種同屬一個群體」。

救助動物多年,Ivy十分認同Under One Roof的想像,「我不想人們總認為狗場什麼都沒有,很想把一些繽紛的色彩帶進來,讓人和動物來到也開心一點」。城鄉交界,守在一角的錦田阿棍屋承擔起現代人遺忘的共生責任。或許棄養仍然持續不斷,或許多一兩所收容中心仍然杯水車薪,但就像屋內特栽的那兩株樹,白蘭花香濃郁,錦葉欖仁葉層迴旋,有一處遮蔭憩息想來還是好的。

文:吳騫桐

編輯:呂晞頌

設計:賴雋旼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