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曾居劏房 港大講師憂基層欠安置住更劣

發佈於

【明報專訊】據政府2021年人口普查,每5名劏房住客有一人具專上教育程度,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講師阮穎嫻是其中之一。擁牛津大學碩士及港大哲學博士學位的她,多年前因家庭暴力,尋覓30多間劏房後蝸居於油麻地一個250呎劏房,今年初終「告別劏房」,但她從不認為住劏房是「污名」(stigmatize),亦不代表貧窮。政府近期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將制定最低標準並取締劣質劏房,作為過來人的她擔心,弱勢基層劏房居民因欠議價能力,倘當局未做好妥善安置,他們或要選擇更惡劣方式處理住屋需要。

不覺污名 「籠屋板間房真正慘」

阮穎嫻接受本報專訪稱,慶幸多年前以每月5800元租下鄰近油麻地港鐵站的劏房單位,多年未大幅加租,直到搬離亦只加至6500元。今年初她搬往九龍西一個300多呎住宅,回望昔日劏房歲月,她從不認為住劏房是「污名」:「咪又係租樓,只不過間屋細間啲。」

市區劏房方便上班兼有私人空間

她認為真正慘的是居於籠屋、板間房等惡劣劏房,但並非所有分間單位都環境惡劣,世界各地都有以各種形式分擔同一單位租金。

阮說,當初不少人驚訝她一個人住250呎劏房單位,但她說女孩子多衣服,單位堆滿不少物件,只是剛剛夠住。她又說,市區劏房既方便上班,另一方面可享個人空間,不用向任何人交代;又舉例在銅鑼灣不少劏房是港島上班族的「奮鬥房」。

怕被趕走 壞冷氣不敢提

多年蝸居斗室的生活,令她學懂了不少「生存技巧」。她憶述,曾有鄰居直接將通渠水倒進污水渠,導致漏水至下層鄰居,最後被業主趕走,於是她明白舊式樓宇劏房設備易壞,應間中將熱水混合通渠水保持渠道暢通。她又說,劏房戶往往很謹慎,常怕被趕走,自己剛搬入第一年發現冷氣機壞了,怕被業責罵弄壞電器而不敢提要求,「過了一個38度的夏天」。現時回想,她認為業主若以商業模式經營劏房,更換電器對他們來說不過九牛一毛。

劏房問題困擾香港多年,過去數屆政府曾研究不少措施,其中劏房登記或發牌制度,有可能是工作組其中一項重點研究。阮穎嫻認為,若政府取締劣質劏房,單位供應將減少,不過質素有保證,同時價格亦會變得昂貴。她說,一旦取締這些單位,將有一部分人「被趕走」,政府須思考是否可給予他們更好居住環境,且所定標準「鬆緊」將決定多少人受影響,促請當局需想清楚訂立最低標準的目標,究竟是懲罰劏房居民抑或是業主。

促想清楚訂標準為懲住戶抑業主

阮穎嫻說,基層市民可負擔租金有限,若政府不干預市場,市場供應將「百花齊放」,因價錢反映質素,各人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可負擔價位的劏房,惟部分或質素欠佳。

曾住劏房多年,阮穎嫻明白不少基層市民寧願「住得差」也不希望「無得住」。她說,如政府認為有需要取締劣質劏房,又未能做好銜接或提供公營房屋,基層市民最終只可能選擇更惡劣方式處理居住需要,日本有太空艙,「香港有啲咩我真係唔知」。

她又提到不論是政府正籌建的簡約公屋,以及性質相近的「中轉屋」,兩者同樣為等待編配公屋市民提供臨時居所,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房屋政策失敗,未能增建公屋徹底解決基層住屋困局。

明報記者 李淑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