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德輝:我們是否真的愛護我們的孩子呢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期香港不斷湧現不幸的學童自殺事件,引起市民廣泛關注。眾所周知,這些事件只是冰山一角,通常在數字上升時會被重視,但隨即便被遺忘,周而復始,不獨沒改善,反而有惡化迹象。本文目的不在討論影響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眾多因素,而是對社會如何應對青少年自殺問題提一些建議。

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 預防勝於治療

第一,全球的研究清楚顯示,抑鬱會增加自殺風險;而本港多達三至五成的青少年有抑鬱傾向。世衛組織表明抑鬱是一種流行病,很多父母自身有精神問題,從而影響到孩子。所以預防抑鬱等精神健康問題,是預防青少年自殺決堤的水壩。預防自殺的資源應往上移,以降低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因素及加強保護因素。預防勝於治療是真理。

第二,市民要確認精神健康對下一代的重要性,超越學業或其他成就。一個不快樂的孩子,會失去整個人生。一句關懷,是最好的減壓工具。

第三,及早發現、預防、診斷、治療,是減輕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的不二良方。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學、社會工作等工作人員,不能從單一專業角度去審視問題;反之,他們必須攜手合作。這種跨學科合作,在香港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現時本港雖然有不少精神健康服務,但可能因缺乏統籌而流於較片面或重複。我們有需要發展一個全港性的服務模式,然後在大傘子下提供多元服務。

跨學科合作要改善 政府需高層機制

第四,政府的承擔是最重要。近年政府非常重視精神健康,成立了諮詢委員會,亦在學校做了大量工作。惟仍有一個問題:若青少年精神健康工作不到位,政府如何問責呢?例如新冠疫情,我們會知道哪一個局長和部門會負責。但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工作,卻一直徘徊在社署、教育局、衛生署、醫管局等不同部門和政策局之間,弄不清楚最後的問責者是誰。香港政府決斷地成立了由司長領導的跨部門委員會應對颱風,井井有條。難道青少年自殺問題的重要性比不上風暴嗎?政府需要這高層的政策及實行機制,現時的諮詢機制並不足夠發展全面的政策及作跨部門執行。

第五,香港有其資源及人才,在新冠情况下,亦衍生了很多精神健康服務;但服務使用率及成效是否理想?服務是否片面化?市民懂得如何選擇服務嗎?市民對使用服務有焦慮嗎?污名化的問題存在嗎?我們的思維不應只是提供很多服務,而是提供有效而市民可以及願意使用的服務。

第六,教師正疲於奔命,他們不一定受過精神健康的訓練,亦會因照顧學生的精神健康而承受重大壓力。教師的精神健康,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精神健康。政府應釋放空間,以及向教師給予特殊支援。

可培訓工作者 處理簡單問題助篩選

第七,政府和各持份者均同意「專業人士數量有不足」;臨牀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尤見嚴重短缺。市民要不排期很長,要不付超昂貴費用才能使用服務。培訓臨牀心理學家的成本,比培訓精神科醫生低,但很多畢業生會流入私人市場。為何不增加大學臨牀心理學的學額?政府必須正視這問題,因這是市民的期望、需要及權利。社會工作者的流失,亦是一個重要問題。政府可以參考外國一些「梯級性關懷模型」,盡快培訓一批工作者處理較簡單的精神健康問題及作篩選,以協助臨牀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去處理更多個案。

青少年自殺不斷發生,大家不斷在討論。有心人不少,政府亦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惟社會整體回應基本上是「頭痛醫頭」。我們能不計成本地戰勝新冠,但在處理青少年及自殺問題上,卻顯得因循保守。最終的問題也許是——我們真的愛護我們的孩子嗎?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榮休教授、溫州醫科大學公共精神衛生中心主任、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光彪講座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德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