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街知巷聞:「香港地標」自成一國 彩虹邨愈老愈可愛

發佈於

【明報專訊】真的要重建了嗎?彩虹邨可說是全港最著名屋邨之一,既為遊客眼中的香港地標,更是很多人的成長印記。步入花甲之年,彩虹邨依舊瀰漫貼地的生活氣息,以及建有大量羨煞旁人的公共空間。街坊湛sir在此度過童年青年中年,他指出彩虹邨別具特色的一點:「有句俗話叫做『好襟睇』(耐看)!」

80歲老榕樹 陪街坊長大

任誰在彩虹邨漫步,也會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六十年如一日的彩虹色外牆、老店裝潢,變化最大或許是黃毛小子轉眼已年過花甲。彩虹邨1962年起入伙,當時就讀小學一年級的湛sir是首批遷入的街坊。這日跟隨他瓹窿瓹罅,尋找邨內隱世秘景,發掘街角故事。

現時要前往彩虹邨,最方便的方法當然是經港鐵彩虹站,穿過光線略暗的隧道,兩分鐘左右便抵達邨口。這條公共屋邨既沒有接駁至大型商場,也不見辦公大樓,恍如自成一國的小社區。翻查地圖,彩虹邨確實有「結界」之感,因為整條邨被龍翔道、大老山公路等多條繁忙公路所包圍,獨享一大片土地,與鄰近坪石邨、采頤花園的分隔效果明顯。

在湛sir帶領下,我們經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旁通道進入邨內。前往打卡熱點的樓梯就在幾步之遙,不過湛sir未有立即帶路,反而叫我們留步,細看街口一棵老榕樹。早前游走彩虹邨總感覺舒適自在,此時才發現或許源於綠化有功。湛sir後來介紹眼前這棵榕樹,與前方的另一棵,在屋邨落成不久便由新界移植、「入伙」,按專家推測有80年歷史。數算年頭,湛sir與榕樹互相「睇住佢大」,兩棵樹現在分別有近7層和10層半樓高。

籃球場「嚴禁玩球」

湛sir口中的「多功能」停車場正對着兩棵老樹,除了供人泊車,更是街坊休憩好去處。天台由兩個籃球場、一個羽毛球場及小花園組成,由於彩虹外牆作伴,加上景觀開揚,近20年吸引無數遊客慕名而來。湛sir指向一個「小彩蛋」,只見天台牆身重複印上「嚴禁玩球」的黑字標語。明明這是籃球場,為何禁止玩球?他解釋:「幾十年前,有些很頑皮的小朋友,經常不守規矩在這裏踢球,所以屋邨才會印了這4個字。」

彩虹邨成為香港地標,其照片更多次獲國際攝影獎項。有趣的是,記者留意到遊客和街坊互不干擾,你有你拍照,我有我打波,形成一幅融洽的風景。到底居民怎麼看外人入侵生活空間?湛sir個人覺得,單純拍照不會造成很大騷擾,反而有些居民像他一樣,感到分外自豪,「我每次上去停車場頂(籃球場),見到多人呢,我好開心㗎。『哎呀,點解今日無人嚟㗎?』就唔開心。『嘩,今日咁多人嚟嘅?好呀好呀!』」他語帶興奮:「有種認同感,人家鍾意你的地方先會嚟嘛。」

神秘乒乓球室 別有洞天

沿樓梯離開天台籃球場,記者想起上次到訪時聽見「乒乒乓乓」的打球聲,卻找不出來源。這次有湛sir帶路,終於目睹乒乓球場的真面目。屋邨的乒乓枱大多放置在半開放空間,但彩虹邨有所不同,非但是密封空間(記者入內後街坊馬上把門關上),以免乒乓球滾走,還設有7把風扇促進通風,何謂非常貼心。

讓街坊大展身手的場所豈止咁少,湛sir後來引領我們到「奕棋角」,正好有幾個叔叔在切磋棋藝。這角落的由來又有一段古,「2000年有一班老居民(今日九成都不在了),想找地方捉棋。剛才看到邨口那裏(半開放空間),不是有人捉棋嗎?但這些人要求高,話那裏熱、嘈吵」。奕棋角前身是一間士多房,後來在居民訴求下改裝成棋室,湛sir憶述開放初期,街坊大排長龍,「快啲啦,捉咁耐,到我未呀?」時至今日,棋室經常是空無一人,湛sir直言我們剛好遇上一枱客,實屬運氣。

記者平日下午到訪,邨內街道人流不多,湛sir坦言隨着屋邨人口老化,這個小社區的確比以前冷清不少。參照位處邨口、紀念彩虹邨開幕的石碑,上方寫道此邨建有7450個單位,可容納43,300人。然而房委會資料顯示,目前邨內人口只有約17,500人,佔總容量約四成。曾經年輕的屋邨剩下獨守空巢的老人,「以前那些10人單位、五六個兄弟結婚後就搬走,甚至事業有成買咗樓,或者移咗民。老人家年紀太大,都不在了」。環觀四周,邨內的確以老街坊為主,直至放學鐘聲響起後,小食店前才多了一些年輕臉孔。

小社區自給自足 物價時光倒流

之所以稱彩虹邨為社區,因為街坊基本上毋須出外,也能應付所有生活所需,麵包店、診所、雜貨舖全部不止一間供選擇。來到小食店前,湛sir打趣問一條數學題:「假設現在袋中只有15元,都有啲肚餓,想吃4樣嘢,你估可不可以呢?」原來此處就連食物價錢也時光倒流,十分低廉合宜。

少數房委會管理 舖租平

湛sir解釋為何貨品價錢相對平民化之前,還指出彩虹邨商舖的兩個特點,一是店舖大多屬第一手或者第二手經營,換句話是60年間變化甚少;二是有些店舖經常關門休息,「唔憂做」。種種特色源於一個背景:彩虹邨是全港少數仍由房委會管理商舖的屋邨,所以小商戶面對較少的加租壓力,亦毋須考慮遷走。邨內還有全港為數不多的漫畫店,湛sir認為作為夕陽行業的漫畫店得以生存至今,同樣有賴租金低,「如果在外面點捱?講得難聽啲,(現在)蝕少少仲蝕得起」。

「前無古人下一句是什麼?」湛sir用此形容彩虹邨,無疑這條邨一直備受寵愛,1997年前經常成為外國官員訪港視察選址,近年則是年輕一代的打卡熱點。相信難以復刻的,還有一種街坊味道,以及廣闊的生活空間。湛sir不時邀請外人行彩虹邨,對方第一個反應是:「有咩好行呀?幾十年(屋邨)。」他便會回說:「行完你會愛上,不是百分百,但10個有8個都愛上。」

彩虹邨將重建一說並非首次傳出,湛sir記得在13年前自己仍是互委會主席,當時消息「講到實牙實齒」。今次是否屬實,還待政府解話。「有人話唔想搬,有人話想搬。不要說4萬多人,1000人都有不同的聲音。」年紀大機器壞,建築物亦不例外。湛sir承認有些居民或覺得單位日久失修,或有意搬近孫兒居所,所以支持重建。不過他就說:「在我來說,我真的不想搬。」

湛sir是社企「街坊帶路」舉辦的「遇見彩虹」彩虹邨社區導賞團帶領員,有關導賞團的資料,可瀏覽街坊帶路網頁:www.kaifongtour.com。

高矮設計有心思 採光通風佳

彩虹邨設有許多公共空間,從設計可見是針對年輕人口,例如廣闊的天台籃球場。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指出,屋邨當年的設計顯然考慮戰後嬰兒潮的背景,「當時已經知道這些年輕人要有很多空間,讓他們發泄精力」。要欣賞彩虹邨的建築特色,不得不提錯落有致的建築景觀,由8幢20層高、3幢7層高的住宅大廈組成。所有樓宇屬於舊長型,黎雋維說整體佈局結合單位面向,有助採光與通風,而且休憩空間和社區設施分佈在較矮的建築,縮短與住戶單位的距離,同時讓中間空間更為開揚。

「改建」有利可持續發展

對重建的看法因人而異,特別是彩虹邨這個地標屋邨,牽連因素更多。黎雋維從中反思重建本質,「慣性地覺得建築物舊咗,就拆咗佢、重建。這種想法在今日已經不合時宜,當大家正討論舊建築的文化價值,和可持續的未來」。拆卸及重建工程將造成大量碳排放,在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可否選擇「改建」取代「重建」?他指彩虹邨或許已經太舊,改建的可行程度有待研究,不過這例子對「年輕一輩」的舊屋邨有啟發性,譬如及早重視保養工作,延長其壽命。黎雋維引用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Lacaton & Vassal的例子,他們把法國50多年樓齡的公共房屋大規模改造,加入採光露台及升級屋宇設備,毋須拆卸而以極低成本翻新,值得香港思考。

文˙ 朱令筠

{ 圖 } 朱安妮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