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張國樑:須藉教改鞏固國際教育樞紐

發佈於

【明報文章】行政長官李家超於上月25日宣讀其上任後第二份施政報告,用「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為題,延續去年政策大方向,在提升土地房屋策略、強化香港產業優勢、投資科創拓展和招商引才等範疇上,再拋出多項措施以促進成效。

教育政策「上重下輕」

會否礙孩子生涯規劃

這次報告內容有關教育發展的部分,全屬專上教育為核心,容許資助專上院校招收非本地學生比率升至40%,有助它們發展多元校園及建立自主穩健的財務狀况;重點亦落入建設「北都大學教育城」和發展應用科學大學的倡議。

在推動基礎教育相關的政策方面,顯然較少,就只有為貫徹愛國主義教育和擴大科學觀發展而改編現行小學常識科,分成人文科、科學科,於2025/26學年起推行;其次是增潤初中科學課堂內容,融入更多創新科技元素,同時加強數理上的支援項目,接着提升相關的師資培訓。那麼,「上重下輕」的教育政策是否會對土生土長的港孩,構成生涯規劃上的障礙?

在2023/24學年開始不足兩個月,就已有10多宗學生輕生慘劇,上周有社福機構聯合公布有關學生自殺個案急增情况的統計,本年8至10月,已有22宗涉18歲以下青少年企圖自殺個案,較去年同期多出一倍,中學生佔大多數,亦有大專生個案。發言人表示,有求助學生對考試感到極度焦慮,難以適應開學後高競爭性的校園生活,對於無法跟上學業感到無助、自卑和內疚。當然,上述問題不能全盤歸咎於他們在學習上所承受的壓力,但無疑教育制度確實是有關問題的原生背景。

香港回歸後推行了多次教育微調工作,只有在2006年做了一次結構性的改變,教育制度改為3年初中、3年高中及4年大學,及後已沒有在系統層面優化,亦沒有綜合檢討及修訂教學模式,唯獨因應新時代洪流湧來,而瘋狂投放資源來營造所謂的創科氛圍,但學生根本擺脫不了既有的古板教育制度,也在背後引伸出「求學只為求分數」的歪曲實况。

環顧周邊可以相比的地方——新加坡,它們的教育素質全球屈指可數,更由過往的精英主義走向素質教育。今年當地正式實施中學、小學取消各級的年中考試,並推行Full Subject-Based Banding(Full SBB)模式,讓學生可以更自主彈性地投入學習;到2024年,將取消「快捷」和「普通」的分流,中學會統一變成4年制,學生也可根據其興趣、個人強弱學習能力去選讀不同學科。另外,當地修訂了A-Level課程大綱,用意是配合升讀大學預備班或大學的取錄安排。

再看英國,首相辛偉誠於今年10月保守黨大會上提出中學教育改革方案,這是將現行的高級程度(A-Level)和高級技職會考(T-Level,於2020年推出的技術及職業導向課程,內容為80%在校知識學習兼20%行業實習),合併成為一個新的「高級英國標準」(Advanced British Standard)。

基礎教育方針不改

高尚宏願只是徒然

別人已經推行改革,香港教育又應何去何從?將香港發展成國際教育樞紐,必然是一個宏大又具前瞻性的走向,一來有如那些傳統升學國家的強大產業鏈之一,長遠也可為社會帶來源源不絕的人才供應。

可是要達至這個目標,香港必先推進一次全面教學系統檢視,及教育制度改革工程。筆者在過往一直撰文,批評政策未有追及時代所催生出來的環境改變。俗語有云「遲到好過無到」,今次施政報告確實有回應到筆者的點評,但若仍以「換湯不換藥」的做法,不改基礎教育方針的話,相信有何等高尚的宏願都只是徒然,抓不住國家發展帶來的重要機遇。政府必須三思!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榮譽會董、香港文創互動發展協會常務副會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張國樑]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