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管浩鳴:香港選舉投票率的迷思

發佈於

【明報文章】新一屆區議會選舉是「完善選舉制度」的「最後一公里」,各界當然不容忽視選舉能否順利舉行。要順順利利,固然整個選舉活動要平穩與安全地進行,坊間亦有人說非常重視投票率的高與低,並視為今次選舉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

或者先回顧一下今年10月區議會選舉報名期開始時,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長麥美娟被問到有否評估區選投票率,她說天氣及社會和諧程度都有影響,並以樓宇管理作例子,若法團、大樓管理得好,法團投票亦沒有太多人參加。

筆者不是天氣專家,無法預測投票當日的天氣,如果要像最近高官們積極宣傳區議會選舉的話,恐怕假設排隊輪到天文台台長,他要落區跳「停雨舞」了。

投票率高與低,受很多原因影響,全世界都沒有所謂最佳投票率的標準。在香港投票率的迷思,普遍認為投票率太高意味政治對抗嚴重,高投票率反映的是政治狂飈、社會對立;低投票率又會被視為人民政治冷感、對政府不信任。投票率多寡,本身就難以一概而論。

最重要是選賢舉能 為民做實事

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先生曾說,香港未來的管治團隊都是愛國者團隊。香港政府不再需要處理很多不必要的政治互動,可以集中力量把管治工作做好。意識形態的政治對抗,在現時新議會制度內已經不存在,所以按「香港標準」,以往的高投票率,在未來短期日子內均難以實現,這是合情合理。

經歷了回歸後廿多年的高度政治化社會,無論立法會或者區議會,建制與泛民的爭拗極之白熱化,市民難以用實際、理性的角度去判斷社會發生的嘩眾取寵議題。過去社會上不理性的資訊發放與傳播,其實相反地令一大部分市民處於政治冷感狀態,選民人數亦可反映這個狀况——2023年選民人數是4,333,106,離香港整體人口還有一段距離。基於以往的政治冷感狀態,不論是因為政治原因,還是其他種種因由,香港市民還沒有適應下來。或者某意義上,現在的政治冷感不算是太壞的事,亦需要時間來逐步建立對新政治風氣的信心。

當然,愈多人投票,反映愈多人參與及認同新選制;但投票率並非斷定新地區治理制度的唯一標準。最重要是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下選賢舉能,為民做實事,並有效結合與立法會之間的互動,發揮協同效應。

歸根究柢,影響投票率高低的因素複雜交錯,政府及建制派盡力拉票宣傳就一定沒錯。筆者認為,讓市民認識新選制,為香港良政善治打好基礎,集中精力推動經濟,精準到位改善民生,比起追求數字來得實際。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法政牧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管浩鳴]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