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郭玲麗:文化結合夜經濟 開創新消費模式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本港經歷3年多新冠疫情,深深改變了市民的生活模式,令以往夜生活娛樂逐漸式微。港府應推出針對性的策略,着力振興夜間經濟,帶動本地經濟活動。華夏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發展,相信能為經濟市場提供有益啟示。

近年國潮文化席捲內地多個城市,例如深圳錦繡中華民俗村景區舉辦「國風華服時裝秀」、民族舞蹈表演、「非遺」匠人即場製作手工藝品等。根據調查,現時青年喜愛「接地氣」,逛市集成為他們熱愛的消費活動。這些市集往往配合各式各樣文藝元素,形成新的經濟生態。中國有5000多年歷史,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鑄造了博採眾長的文化自信,帶來強大精神支撐。

夜經濟需海納百川

文化要有創新性,但不能曇花一現,而要有長遠的發展規劃,以文化跨越時空的概念,成為跨時代跨地區的橋樑,讓「東方之珠」更璀璨奪目。有內地城市以《清明上河圖》為靈感,套用杭州宋城概念舉辦「萬聖奇妙夜」,安排工作人員於亭台樓閣和驚魂街區之間穿梭。他們穿上以《聊齋誌異》為主題的服飾,打破以往西方造型為主的服裝,宣揚我國文學作品,讓市民更了解中國文學。

香港擁有中西文化薈萃的優勢,夜經濟除了融入華夏文化,亦要海納百川,邀請不同國家和地區參與,加強交流合作,務求「引進來,傳開去」,例如可舉辦中西文化微電影比賽、多國飲食文化攤位和展覽等。此外,設有體驗活動也十分重要,例如舉辦華服服裝主題活動,鼓勵市民穿著華服參加,提升參與度;又或安排武術師傅或武術運動員在場表演,並配合AR(擴增實境)/VR (虛擬實境)技術,讓參加者學習馳名中外的中國功夫。這些體驗活動,相信能為本港夜經濟注入新活力。

夜經濟要取得成功,少不得合適場地和充裕資金。政府應向不同地區團體和商戶收集意見,規劃合適場地舉辦夜經濟活動,例如人煙稀少的海濱長廊、康文署轄下的露天廣場,及設立指定空間讓商戶租用場地等。此外,設定廉宜的租金能夠減低商戶成本,有助吸引更多文化從業者、藝術家參與和支持。他們往往欠缺一個發展空間,去展示和推廣作品。

讓青年主導夜市主題

建立夜市品牌和特色,亦同樣重要。本港的夜經濟,可統籌不同地區特色和資源,迎合不同年齡層的口味。如荃灣、旺角、中西區等,都是青年的集中地,可以舉辦活力、文創和特色夜市。筆者建議政府採取較寬鬆的態度,讓青年主導不同夜市主題。另外,其他地區可主打懷舊的文化主題,例如粵曲歌藝表演、傳統節日慶祝活動等,吸引年長者參與和支持。

筆者認為,夜經濟不僅是城市消費模式的新藍海,更是滿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方式;盼政府善用我國文化瑰寶,讓文化與經濟產生協同效應,使大眾加深認識中國文化底蘊,從而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團體應共同努力,透過多元文化特色配合夜經濟模式,創造繁榮的夜經濟環境,吸引更多訪港遊客和本地消費者,為香港的經濟繁榮和文化傳承作出長遠貢獻。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郭玲麗]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