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越民:小學常識科分拆之後——從評估與課程的觀點看

發佈於

【明報文章】施政報告公布小學常識科自2025/26學年會一拆為二,分為科學與人文,總算確認了一直廣傳的傳聞。每次課程更新,也是讓不同持份者重申以至推廣自己對課程期望的契機,今次亦不例外。社會各界非常積極提出對新課程的期望,這些討論固然重要,因為能讓當局收集與整合,從而提出更優版本的課程。筆者因為工作,對小學常識課程稍有涉獵,今次也提出我的期望:希望分拆以後的兩科能保有原來常識科優點之餘,又改善原來的缺點。

從評估的觀點

當社會持份者興高采烈討論對新科的期望時,筆者提醒在近10年很多有關教育的重要新聞,均與評估有關:無論新高中個別科目的考核爭議、小學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爭議,甚至十餘年前的國民教育科爭議(大家有印象的話,會記得該爭議的觸發點是由一套價值評估工具引起)。

評估在整個課程設計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卻往往在公眾討論缺席,但業界不會不明白評估的重要:2022年教育局《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試行版)》,用了約50頁篇幅討論評估原則問題。筆者完全認同該指引在評估的判斷,也期望分拆後兩科基於指引,保存原來常識科較靈活的評估之餘,同時解決其出現的考評異化問題。

過去常識科被視為在中英數以外的「學術閒科」,體現於高小呈分試的佔比上是少於中英數,於小學階段的其他高風險考核(如TSA)也不需考核常識。但正因為相對上不重要,教師往往較少關注常識科考評。常識科考卷經常被詬病是冷知識集合、過分重視默寫,及過多封閉性的考題。這令常識科考核與學科重視高階共通能力及價值觀培育的目標,背道而馳。

雖然有考評異化,惟常識科評估其實富有彈性。最為重要的小學呈分試中,常識科可以有至多20%以考試以外的方法評估,稱為「平時分」。這讓專題研習或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及數學)活動能夠成為呈分試評核一部分。小學課程指引中特別提及在紙筆測考外,學校可考慮「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而最容易加入實作評量方法的正正就是常識科。

若新的小學科學科重視的是科學探究過程、人文科重視的是價值觀培育,我們就要保留這些靈活彈性的考評方法。極受全世界重視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PISA排名中,對學生科學能力的考核,其實不是考核知識,原因是各地科學課程均不一致,倘考核特定科學理論,會對個別地區不公,所以PISA發展的考評是考核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而非特定的科學理論。至於價值觀培育,要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體現中華美德,也需高階思維能力使學生懂得在生活中做出合乎道德的決定。

教育局的小學校本支援組,多年前已向小學提供一些易用的思維工具如「溫氏圖」、「公平秤」,讓學生學習分析自己生活的處境、提升價值判斷能力。但無論科學探究能力或價值判斷能力,在設計對應的考評時,更要擺脫原來常識科異化評估之餘,保有足夠彈性再作探索。

另一點有關考評的是,在最新的小學課程指引文件中明確指出要學校減少高風險評估(high stake test)。分拆之後兩科的考評政策,也不能迴避一個現實:學生總會多考一個科目。若兩科同時出現在高小呈分試,那更無可避免地加大考試壓力。筆者還未計算其他可能:新科目會否出現在TSA中?於呈分試佔比會否加大?這需要當局仔細考察不同考評的可能性,才不會過分加大學生學習壓力,但篇幅所限未能展開。

從課程的觀點

小學常識科對應3個不同的關鍵學習領域(key learning area):科學教育,科技教育,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3個領域在小學並不會分科,到中學階段才會分拆為各自的科目。倘看3個學習領域的課程文件,均指出在小學階段該領域的教與學完全由小學常識科負責。

但隨着社會發展,3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能也不斷改變,其中最為人注意的,就是在科技教育領域中的資訊科技教育愈益重要,甚至風頭把科技教育其他範疇如物料使用、服飾設計及食物製作等蓋過。有見及此,雖然科技教育課程指引一直說在小學階段,科技教育由常識科負責,惟教育局科技教育組也額外為小學提出《電腦認知單元課程》及後來的《計算思維——編程教育小學課程補充文件》。儘管未設科目,但已經有建議每年課節數量,很多小學都會以局方提出的這些課程設計校本資訊科技課。

另一個改變,則沒有如資訊科技教育般得到很大注意——伴隨世界、國家與本地的經濟發展,屬科技教育中的「個人理財教育」在新課程不斷被強化,在高中的「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初中的「公民、經濟與社會課程」均列入個人理財單元;在新的小學人文科單張裏,也把「理財教育與國家經濟發展」列為6個單元之一。

將常識科一拆為二,我們下意識就以為新的小學科學課,就是原來的科學教育部分與科技教育部分;人文科則為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部分。但實際上沒有這樣簡單。科技教育的新發展,令科技元素散落在兩個學科中,也許是次改革也可以令教育局反思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的定位,甚至重構該學習領域。即使未能改變科技教育,至少筆者希望新的科學科能夠整合原來額外增生的小學《電腦認知單元課程》及《計算思維》,在課程內容、課時及師資上靈活運用,有機連結到科學科的「科學、科技、工程與社會」單元中,把編程學習變成科學探究工具。

總結:分拆後要變得更好

礙於篇幅,筆者無法就個別論點仔細陳述,只能提綱式羅列常識科分拆時要注意操作的關鍵。細節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固然我們各有對新課程的期望,但我們要認清現實:若只是把原來常識科分拆兩科,再增潤一些新內容,其實不能達到我們的期望。我們總希望常識科分拆後會自然變好,惟此文希望常識科分拆之後可以變得更好。

作者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越民]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