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姚芷君、關志健:多層面社工介入 應對學生自殺問題

發佈於

【明報文章】開學至今,學生自殺數字急升,情况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相關政府部門和不同持份者正商討措施,支援高風險學生。以往慣用思維是,當學生的情緒問題或自殺情况頻繁時,學校再增加人手。自2018年起,全港小學已推行「一校一社工」,而中學則於2019年起實行「一校兩社工」,學校社工數目已增至過千人。但現時社工人手短缺下,再度增加學校社工數目,殊不容易。

協助學生面對心理困擾,不單倚靠社工在微觀層面(micro-level)的支援。微觀層面的介入,以學生為目標對象,透過個人輔導或小組輔導,幫助個別學生化解情緒困擾。這些微觀層面的工作,固然有相當效用,但以小撮社工支援全校數百名(甚至過千)學生的心理需要,也並非上策。

情緒困擾 不僅源於個人

需要指出的是,學生的情緒問題並不僅僅是個人問題。例如,現在許多學生出現情緒困擾,或多或少跟疫情之後他們未能重新適應實體上課模式有關。

在網課期間學習進度落後(這反映於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結果),故學校現在無可避免地會急於追趕進度。不論是大幅增加功課量、放學後甚至周末的補課,還是校長、老師對成績指標的高度重視和反覆提醒,都對學生來說是沉重的壓力。

假如這樣的「催谷文化」不改,便容易有更多學生出現各類的情緒困擾。這些問題,似乎不是單靠舉辦一天半天的精神健康日,或光以展示「愛心手勢」便可以化解。

除了以微觀層面回應學生的需要,學校社工也要更積極推動中觀層面(mezzo-level)的改變。中觀層面介入的意思,是以組織、團隊為目標對象。而在學生自殺這個討論脈絡裏,需要被改變的往往是學校本身。

學校管理層需要改變思維、投放資源,協助學校推動一個以學生為本的文化。例如學校可以檢視功課量、評估方式及測考方式,以避免學生受到過大的打擊而喪失信心;同時,給予學生足夠的小息和午飯時間,並恰當地安排課外活動。如此,可以讓學生有喘息和發揮的機會,增加他們的自控感。

要邁向學生為本的學校管治文化,當然需要學校不同持份者努力。教師接觸學生的機會,遠比學校社工多。那麼,如何協助教師擔起關愛學生的角色,乃關鍵所在。

學校社工作為學校的成員,可以用不同渠道向教師和校長反映學生的身心健康需要,並給予符合學校情况的建議。雖然社工是學校的少數,專業背景也有異於一眾教師,但正是因為他們來自不同的專業,才更有潛質與教育專業人員互相配合,擴闊彼此的經驗和視野。

催谷文化 非源於學校

還有不得不提的是宏觀層面(macro-level)的改變。其實,有不少學校的管理層很了解學生壓力,也關懷學生成長;但他們擔心,若然自己學校放寬要求,而其他學校不變,只會令自己學校落後於人、影響收生。在壓力之下,校方或無可奈何地繼續催谷,連教師都要疲於奔命。那麼,要改變的,其實是整個社會。

畢竟,在目前我們的社會,「多元出路」仍然只是一個口號,仍須推動教育制度和社會觀念的改變。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也該是宏觀社會工作的介入範疇。儘管沒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但社會上仍需要有人不斷發聲。通過開展相關議題的研究和倡導等,或能夠漸漸引發社會上不同持份者對問題有更深入了解和關切。只有多方互相配合,在不同層次上努力營造一個適合下一代成長的環境,才能使學生重現笑容。

作者姚芷君是註冊社工,關志健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姚芷君、關志健]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