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教育

中小生自殺首10月27宗 超去年全年 校長稱疫下少見面礙判斷風險 需時建互信

發佈於

【明報專訊】學童自殺個案頻生,教育局昨公布,今年截至10月錄得27宗中、小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多於去年全年,估計輕生個案上升或因學生在復常後「需要面對較大的挑戰」。當局另設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助學校及早識別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童,惟有中學校長表示,與2016年自殺潮不同,教師在過去3年疫情較少面對面接觸學童,「客觀環境導致我們判斷上有可能沒那麼準繩及快速,甚至有一些落差」。

教育局昨回覆立法會書面質詢,稱一直要求中小學匯報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過往3年(即2020年至2022年)全年分別接到20、25及25宗呈報,而今年截至10月累計已有27宗,形容「數字有上升的趨勢」。

教局歸納兩類風險

人際關係 情緒個人問題

局方並審視近期中小學生自殺身亡個案,歸納出兩類主要風險因素,分別為家庭、社交或感情等人際關係問題,與學習及學校適應、抑鬱情緒及精神病等個人問題。

香港學校訓輔人員副會長、中學校長李建文表示,開學至今逾兩個月,學生仍處於重新適應的態度,特別是過去3年疫情,學生缺乏在校園內與人相處、表達自己、情緒管理及社交等經歷,認為在重建學童支援網絡上「追落後」。

校長倡為學生製共同經歷

舉例學校燒烤每月生日會

他建議,學校在短期內須刻意為學生製造共同經歷,再逐步恆常化,「例如辦師生同樂日,讓學生留在學校燒烤,或者每月舉行生日會」。

政府計劃設立「三層應急機制」,分別由前線教師識別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為學校配對註冊社工,以及醫管局優先處理有嚴重精神健康的學童個案。

李建文稱,政府能主動協助學界當然好事,但前線教師在疫情後仍需時與學童建立互信關係,更難識別出高危學童。他解釋,教師往年「每年見到他(學生)200天,很有信心知道平常是怎樣的,但過去3年我都見不到他,我又從何比較呢?」

指精神健康服務短缺

緊急個案要等一兩周

李建文亦表示,現時精神健康服務短缺,「最緊急的(學生)都可能要一至兩個星期,才見到第一次(醫生)」,而次緊急的個案可能要等數個月至半年才覆診一次,「如果每一間學校都說有需要,政府可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