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阿布扎比】烏托邦的形狀(三) 身心靈平衡的願景

發佈於

【明報專訊】占星學常有之說,我們正從雙魚時代過渡至水瓶星代。過渡期間難免動盪,在不同災害的挑戰下,據說人類意識更趨一體,靈性上也會集體提升。對美好生活的想像,除了希望物質充裕外,近年也多了注重身心靈平衡。搬來中東前夕,我接受了靈性諮詢,透過一名相熟的阿卡西紀錄讀者與高我連結。我問高我應否接下中東此份工作,祂跟我說,我人生使命是一名療癒者,前幾世的經歷皆與療癒相關,我需要從生活上汲取不同經驗,從而豐富與生俱來的療癒能力。中東充滿神秘的宗教色彩,應該會為我帶來更多體悟。

藝術家順應自然

穆斯林教義嚴明,比起資本掛帥的社會模式,更為着重靈性生活。而教義不一定是規範,可以是提醒信徒時常與真主連結。從另一角度看,令信徒空出時間與自己及神聖本源對話。在阿布扎比社會中可見到穆斯林教義如何在當代社會實現。每當祈禱(salah)時間到來,人們爭相奔往寺院祈告。我家附近有一家清真寺,及禱文廣播器。每天定時會廣播禱文:日出前、中午、午後、日落、晚間。即使我非穆斯林,我亦會以禱文廣播作為時鐘,提醒自己日月的動向。每年約在3月下旬會是齋月,信徒在日間禁食,是為了反省及淨化自己。另外,齋月的工時亦會縮短,政府部門由8小時減至5小時,令大家身心更為平衡。此外,宗教相關的公眾假期只會有個大概日子,要確定日子需依賴日月星辰動向。比如齋月的開始及結束,視乎有沒有見到月亮(moon sighting)。充滿儀式感的生活細節很是浪漫,遵循天象規律,臣服自然及靈性需求,會為自身帶來能量,從營營役役的日常解脫。

順應自然及樸實不華的本質在阿聯酋以至中東藝術家身上呈現。穆斯林社會與靈性貼近,藝術表達不乏抽象。比如上期提到的約旦藝術家莫娜‧沙烏地(Mona Saudi, 1945-2022),其雕塑是對自然形態的想像。她用錘及鑿親手形塑石頭,每一下的力度都恍似將自己的靈魂注入作品中。

穆罕默德‧艾哈邁德‧易卜拉欣(Mohammed Ahmed Ibrahim,生於1962年)是酋長國美術協會(Emirate Fine Art Society)的始創人之一,是早期阿聯酋藝術的重要推動者。他居於三面環山的豪爾費坎港(Khorfakkan),周遭的自然環境啟發他的創作。畫作由表達生活感知的特有符號所組成,令人聯想起史前的象形文字,反思字源及圖像的關係。此外,他善於創作大地藝術(land art),如Falling Stones Garden(2020)。他在沙特阿拉伯歐拉(AlUla)砂岩石山區放滿了尺寸不一的彩色球體,以一片單色調的沙漠土地增加趣味。同是土生土長的阿聯酋藝術家努朱姆‧阿爾‧加納姆(Nujoom Alghanem,生於1962年)的作品較寫實,善於用流動影像剖釋當地鮮為人知的族群生活。比如Honey, Rain and Dust(2016)以紀實形式記錄了阿聯酋西北山區的採蜜人傳統,點出人類、蜜蜂和環境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藝術可以了解到風土民情,亦可透達藝術家的內心世界,細膩地理解每個人的性格,分析人如何運用創作去連結周遭。「Curator」的詞源有照顧者的意思,除了是照顧博物館藏的人,背後默默耕耘的研究工作也是為了理解人及世界的關係。來到這個與靈性親近的國土,我更了解到作為「Curator」的意義,是對個人以至族群有更深刻的理解。說到底原來與我作為療癒者的靈性使命相關,我開始明白了。

作者簡介:游走阿布扎比與香港兩地的策展人,專注當代藝術及文化研究

文:鄧芷茵

設計:賴雋旼

編輯:何詩韻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