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Emil Avdaliani:世界秩序變化下的大國責任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中東正經歷從連通性到軍事再到外交層面的劇變,大國試圖推進自身的貿易路線項目。在模仿常常提到的從古代到中世紀到現代、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

俄羅斯、伊朗及印度已加速構建從印度洋延伸到波羅的海之國際南北運輸走廊(INSTC)。而最近,美國、印度、歐盟及波斯灣地區的主要國家同意推進一條由印度洋經阿拉伯半島到歐洲的走廊。

這些對建立全新連通性的競爭步伐,是配合在歐亞大陸、中東以至歐洲,整體上更為激烈的軍事、意識形態及政治角力。

地緣形勢趨緊張 恍似二戰之前

對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鬥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而密切的商業連繫是否真的有助避免重大軍事對抗,現時尚不清楚——許多歷史事實顯示並非如此。即使互相競爭的國家透過貿易和政治事務而緊密連接,戰爭仍可以爆發。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時期為例,當時德國與英國在商業上緊密聯繫,惟這並沒有避免衝突的爆發。

人們甚至可以在更長遠的過去看到大量事例,相互角力的國家之間擴大貿易關係,卻不能阻止對抗。羅馬人與薩珊人(Sasanians;波斯第二帝國人民)、鄂圖曼人與波斯人、俄羅斯人與鄂圖曼人,及更多其他國家人民皆廣泛地貿易,但也在軍事上互相對抗。

當前在中東以至全球範圍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確有可能引致全球戰火(global conflagration)。同時存在的、地理上距離遙遠但又密切相關的危機,實在太多。現時緊張關係升溫的地緣政治形勢,跟二戰之前1930年代的情况非常相似——日本、德國、意大利、蘇聯及許多較小國家,都活躍地在軍事和政治上挑戰及削弱既有秩序。《凡爾賽條約》所創造的秩序,終無法倖存。

今時今日,類似情景可能再上演。當俄羅斯、伊朗及歐亞大陸的眾多較小國家,挑戰後冷戰時代的地緣政治層級結構(post-Cold War-era geopolitical hierarchy),伴隨着中國與美國未見減輕的分歧,目前的世界秩序正被拉扯到極限。

儘管無法保證這個秩序能夠存活,但仍然有機會;而中美確實可以樹立榜樣,展示兩個有相異願景的強權,如何合作確保穩定及繁榮的全球秩序。

中美短期和解 助鞏固全球秩序

早前在三藩市舉行的美中峰會,令人意外地有正面結果。該會面是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期間舉行,而在書面上雙方達成數個成果。

首先是有關恢復兩軍交流——2022年美國眾議院時任議長佩洛西訪問台灣後,北京中斷此一聯繫。雙方也同意在中國揀選出新任防長後,與美國防長舉行會面。外界普遍相信這些措施將有助降低兩國在南海的緊張關係,並在整體上注入降溫的感覺。

其他主要協議包括遏止芬太尼流入美國,預期可減少在該國的致命個案數目。由於中國企業在這一市場佔主導地位,北京決定合作——追查生產各種芬太尼前體化學品(precursor)的公司,是美中外交的重大成就。

兩國也談及共同檢視人工智能的議題,即致力於限制其風險。另一個取得明顯進展的範疇是在氣候變化議程,華府與北京同意恢復合作。

儘管沒有更廣泛緩和(détente)的迹象,但短期和解(short-term rapprochement)或許可以穩定兩個超級大國之間令人憂慮的關係。這可以作為良好範例,顯示兩個強權如何負責任地處理它們的競爭,並實質幫助鞏固當今有利於大部分國家的秩序。

(編者按:文章原文為英文,由本報翻譯成中文;原文可參閱「明報新聞網」觀點頁面)

作者是格魯吉亞歐洲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Emil Avdaliani]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