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梁家權:WhatsApp成新興新聞平台

發佈於

【明報文章】在香港,相信大部分擁有智能手機的人,都會使用WhatsApp作日常溝通。一直以來,我們都主要將WhatsApp定性為私人溝通工具,不是用作與家人、朋友閒話家常,就是跟工作伙伴討論公事;但其實WhatsApp也有其公共性的一面。

用WhatsApp接收新聞比率升

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每年發布的《數碼新聞報告》,持續追蹤世界各地網民閱讀網上新聞的習慣。研究發現,facebook是當今最多網民(28%)用作接收新聞的數碼平台,其次是YouTube(20%)和WhatsApp(16%),之後是Instagram(14%)和Twitter(現稱X;11%)等等。

不過,對比2014年,透過facebook接收新聞的人數比率,已下降8個百分點;相反,YouTube和WhatsApp分別錄得4個及9個百分點增幅。這個趨勢,反映WhatsApp是具潛力的新聞平台。

相信WhatsApp也意識到自己的傳播潛力,故在今年9月推出「Channels」頻道功能。與一般對話功能不同,Channels定位為單向廣播平台,管理員可以在頻道發送文字和各類圖案,而讀者可以透過emoji(表情符號)回應內容。近日,美國尼曼新聞實驗室(Nieman Journalism Lab)就訪問了13間新聞機構,了解它們如何早佔先機,利用Channels傳送新聞,當中有若干個案值得在此向讀者分享。

英美媒體藉新渠道擴讀者群

英國《金融時報》早在9月尾Channels推出不久之時,就推出了一條專門推送環球市場新聞的頻道,隨後在10月建立另一條針對以巴衝突新聞的頻道。就成效而言,《金融時報》社交媒體和發展部主管Rachel Banning-Lover表示,對比當年在Telegram用了一年時間才累積到3.5萬個受眾,現時在WhatsApp只用了短短兩星期,就能達到同樣效果。

在美國,兩大報章《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都加入戰團。《紐約時報》表示,多年來一直構思該如何利用WhatsApp擴大讀者群,而Channels的出現正好符合其需要。該報尤其看重WhatsApp在美國以外的普及程度,可藉此接觸更多非固定讀者。

而《華盛頓郵報》也同樣看中WhatsApp的大量國際用戶,認為近期矚目的以巴衝突,是非常合適的國際議題去吸納WhatsApp用戶成為其新聞讀者。去年初,該報成功利用俄烏戰爭開拓了Telegram平台,今次也「食過返尋味」。由於國際新聞內容較複雜,《華盛頓郵報》就製作了不少問答形式文章,令讀者更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

總的來說,利用WhatsApp傳送新聞,仍是處於初步階段,各大傳媒正不斷嘗試各式各樣的策略來吸引讀者。無論是文章內容(包括主題、長度、圖像使用)、與讀者互動的方式,以及如何將WhatsApp內容跟其他社交媒體的內容區分或互補,都需要繼續實驗。

需以更人性化方式傳送新聞

縱然有不同的WhatsApp內容策略,不少機構都不約而同認為需要謹慎使用WhatsApp,按重質不重量的方針,為讀者精選高質文章,而不是向他們推送大量新聞造成騷擾。

各機構這個想法相當明智,因為有別於其他社交媒體如facebook和Twitter,WhatsApp是一個屬於私人或半私人空間的平台。一方面,傳媒機構可以善用這個私密空間直接跟讀者溝通,藉此與他們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但另一方面,這也要求傳媒機構需以更友善、更人性化的方式去傳送新聞。

在現今數碼平台蓬勃的分眾年代,傳媒機構急需開拓不同平台,接觸不同面向的受眾群。而如何可以因應各個平台的特質,找到合適策略,都考驗着傳媒機構的探索精神和耐性。

作者是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家權]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