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羅健熙:「過海」都唔會變神仙——的士問題遠大於白牌車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上周,的士業界與運輸署談判破裂,擬發起翌日罷工3小時,業界代表說預計有500輛的士參與;惟數小時後,已傳出場主不租借場地予業界罷工的新聞。不少人跟我開玩笑說,想起了民主黨搞晚宴時的遭遇。雖然我對的士業界(特別是車主、車行)無什麼好感,覺得他們罷工的原因奇怪,但因如此「特別」的遭遇而不能以行動爭取訴求,也不無感慨。罷工也好、遊行也好、集會也好、講座也好、電影放映也好,這類自發組織的事情,三不五時因某些原因而無法進行,令市民產生負面印象,實在無益。

罷工沒有搞成,相關議題還是值得探討。的士業界代表醞釀罷工時說:「政府對的士牌照管制多,但現時網約車,甚至網約的士情况普遍。他們毋須按咪表收費,收入比一般的士司機高……業界亦希望提高服務質素,例如增設導航設施等,減低因乘客投訴『兜路』引起爭拗,但政府亦無回應。」

本港市民對的士業不滿,10多年來有增無減。部分市民選擇「網約車」除了因為現今科技先進,有條件不經「call台」配對車輛外,也因為市民有太多「唔過海」、「只過海」、「交更時間去唔到」之類的經歷。透過網約平台找車,最少不用付了錢還要受這些氣和不便。

「責不在我」態度 自然惹反感

我曾是的士常客,早上繁忙時間截車難,截車過海就難上加難。後來我慢慢自我調適——不在非過海的士站截街車過海、不在交更時間搭車;若無可避免,截車後還會禮貌地問司機「過唔過海」,然後十分體諒地表示明白,以免增加馬路上的戾氣。這些調適其實十分無理,不是人人有選擇搭車時間的彈性;而且的士明明就是「點對點」服務,明明就只分「紅綠藍」的士,為什麼乘客搭車時還有額外限制?網約平台大幅減少了這些問題。

收費「彈性」更不是網約車的「問題」。從前在「call台」也不是常有「加10元」、「加20元」之類的不跟咪表收費?不是有什麼「八折的」?公開試放榜日不也常見考生「500元租幾個鐘」?

至於說業界冀增設導航但政府無回應,就更是啼笑皆非。哪些司機無智能電話用地圖和導航功能?即使想要正規一點的汽車導航儀器,也是豐儉由人,佔的士牌價不足0.1%,需要政府什麼回應才能改善?去年有車行東主接受傳媒採訪,說車租「回報率逼近5厘」,這回報比買樓收租還好,連那丁點投資都不願做嗎?又或者,有導航儀器的車就收貴一點車租吧。還是要等政府資助你們才肯做?

業界代表這副「責任不在我方」的傾向,多年不變,自然會引起反感。但說的士業的問題,除了業界代表,的士發牌制度也絕對不能不說。翻查政府資料,1989年的士登記數字為17,351架,今年10月最新數字是18,163架(市區的士牌價近日約350萬元)。同期本港人口則由568萬增至750萬,私家車數目由約20萬架增至約65萬架。

「以鐵路為骨幹」的影響

社會上很多聲音要求政府重新發出的士牌照,為的士業引入新競爭者,亦打破動輒數百萬元的牌價門檻,讓有心做好的士服務者可以用合理價錢入行。為什麼政府多年來一直拒絕發新牌照、拒絕規管網約服務、拒絕將「白牌車」納入規管?究竟不作為有什麼好處、有什麼人有好處,是我多年來都無法理解明白。近日政府終於建議修例引入車隊制,不知有否汲取上屆政府提出《專營的士服務條例草案》之後要撤回的教訓?

除了發牌制度,過去30年,整個交通運輸政策都是致力把人塞進地鐵。這本來也不是錯事,畢竟鐵路是最大型的集體運輸;惟「以鐵路為骨幹」也不代表要將巴士、小巴、的士,甚至電車、渡輪等其他公共交通服務的生存空間壓縮至奄奄一息吧?近年各公共交通運輸行業大吐苦水,除了港鐵外,沒有哪家公司不出現經營困難,都跟一面倒只看重鐵路發展有關。

交通業陷困 政府難辭其咎

那些公司雖有「獅子開大口」爭取加價的成分,但經營困難也是真實的。上文提到1989年人口約568萬,該年訪港旅客人次約600萬,而2018年訪港旅客有逾6500萬人次。公共巴士和小巴自1989年來的登記數量,也跟的士相似,增長有限,維持在合共約1萬架。人口和旅客大增,巴士、小巴、的士每日乘客量均下跌(巴士由375萬減至310萬;小巴由174萬減至130萬;的士由122萬減至72萬),唯獨鐵路載客量一枝獨秀,由230萬增至366萬人次。

政府在過去曾經定義不同交通工具的功能,但定義了卻沒相應政策輔助推行,令運輸業陷入困難,難辭其咎。

政府正開展《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可惜看來重點不是要梳理這些問題,也不打算檢討各種公共交通的定位,及檢視其現行運作。當局在今年7月的立法會文件指,會在今年底提出策略性研究下的初步運輸策略藍圖。年底將近,政府會否、如何回應市民每天都面對的出行問題?有什麼策略宏圖協助市民和業界呢?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羅健熙]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