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珍視基辛格為中美關係留下的遺產

發佈於

【明報文章】美國前國務卿、資深外交家基辛格(Henry Kissinger)離世,是中美和世界的共同損失。中國官方、民間都對這位「老朋友」的逝世,表達了深切悼念與緬懷。

基辛格的一生,與中美關係密切相連。從親手打開中美關係的大門,到在數十年時間裏為中美關係奔走、搭橋、出策,他持續發揮影響力,推動中美關係健康、建設性地向前發展。他踏上中國的土地100多次;他說,「我一生中一半時間都在為美中關係工作。」在基辛格諮詢公司官網的悼文中,11次提到「China」。

新變局裏 基辛格留下的啟示意義

基辛格與中國的緣分,既是國際政治演變的歷史必然,也是他個人的使命與智慧所在。基辛格辭世後,有人感嘆,一個時代畫上了句號。筆者以為,新變局下,基辛格的世界觀、哲學視角與外交手法,不但沒有遠去,反而對處理中美關係、塑造世界秩序更具啟示意義。

其一,從歷史和文化中深入理解中國。基辛格被譽為「最了解中國的美國人」。他對中國的興趣、善意和重要性的體察,幾十年如一。尤為難得的是,基辛格將中國放在長周期、廣闊的時空維度裏來認知和對待。

在《論中國》(On China)一書中,基辛格展現了他對中國歷史、文化和外交特點的精準把握與獨到見解。也基於此,他理解中國沒有取代美國或稱霸世界的野心,而只是希望獲得平等的地位和應有尊重;且隨着國力提升,這種獲得尊重與平等對待的願望更加強烈。他亦早就預言,「中國崛起不可避免」。

得益於文化敏感性與對歷史趨勢的感知,基辛格對中國的理解準確且深邃,與中國歷屆領導人的深入探討,也讓這一理解更加透徹。這種理解,不僅贏得了中國信任與讚賞,也有助美國政府制訂明智、合理的對華政策。在中美關係波折中不斷調試的階段,讓兩國準確理解彼此,依然是核心議題。

其二,從現實主義而非意識形態視角展開外交。基辛格是冷靜的現實主義者,強調要超越意識形態去尋找力量的分化組合。50多年前,在此思維主導下,基辛格與一度「反共」的時任總統尼克遜開啟了中美建交進程,改變了中美關係、改變了冷戰格局,亦改變了世界。

長期以來,基辛格從利益出發的現實主義政治觀,對美國外交影響深遠,重塑了美國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大國關係。在晚年,基辛格一直擔心美國從意識形態角度對中國採取對抗態度,使美國面臨被孤立的風險。

基辛格當然是美國利益的堅定維護者,但他的思維方式,跟偏狹的「美國至上」和「我贏你輸」的思維不同,而是追求「雙方尊重和理解對方的利益」,並在這兩組不同利益之間找到一種聯繫,發展出一種建設性的關係。

他始終認為,擁有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可以共存並和平共處,常言「記住大國應負責任且冷靜地處理彼此的關係」,「外交」比「敵對」更明智。

未來,中美如何跨越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分歧,仍是一道必答題。

其三,從世界看中美。今年7月,過完百歲生日不久的基辛格再次訪華,為處於困境中的中美關係「搭橋」。他說,美中關係對於美中兩國及世界的和平繁榮,至關重要;他願繼續為增進美中兩國人民相互理解付出努力。

建立持久和平、穩定、繁榮的世界秩序,是基辛格一生的目標。他也是在這一框架下,看待和推動中美關係。

從「共同演進」擴展互信

95歲時,他在美國參議院說,中國崛起是政策和歷史的必然;不計代價阻止大國間的直接對抗,是世界運轉的底線;一個兩大強權對抗的世界不會讓人類得利,只有全世界皆輸的結局。

100歲時,他說:我深信,中美兩國具有為世界帶來和平與進步的獨特能力;如果兩國不能團結一致,它們也有毁滅世界的獨特能力。

他提出中美關係最合適的標籤是「共同演進」(coevolution)——各方政策並存;同時,兩國關係需從危機管理轉向共同目標的定義,並在「共同演進」中擴展互信。

面對未來的中美關係和世界變局,能否再有一位「基辛格」,新生代能否擁有基辛格的戰略眼光、外交藝術和政治智慧,尚是一個問號。惟基辛格的政治遺產將歷久彌新,他對中美關係與世界的高度責任感、理性的路徑建議與認知,始終是中美與世界的寶貴財富。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