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狄志遠:區議會選舉——市民失投入感 難促進社區整合

發佈於

【明報文章】區議會選舉已塵埃落定,在政府及建制派的努力下,有27.54%的投票率,算是大致達到政府的目標,特首也說這次選舉很成功。然而,政府也得承認,今次區議會選舉投票率乃是香港歷史上最低的。低投票率,確實值得香港政府深思:除了排山倒海的宣傳攻勢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令市民更為投入未來的選舉呢?

需深思區議會功能

或許,其中一個重要的深思問題是:將來區議會的功能是什麼?我嘗試從社會整合(social cohesion)的角度來討論區議會發展,既不是過往政黨所說,區議會是政治的訓練場所,但也不應該只成為政府的行政單位。事實上,區議會確實在地區管治上,有它獨特的貢獻。

今次區議會選舉,並不能帶動社會整合,只有某一方的政治陣營積極參與今次選舉,另一個政治陣營則只是旁觀者,甚至是抱冷漠態度。因此今次選舉並不能推動各方參與,以及在選舉過程中尋找社會發展的方向及議程。

過去區議會選舉是充滿社區動員,建制民主兩大力量互相競爭,在有真競爭的情况下帶動市民關注及參與,也促使有較高投票率,這反映市民對於社區的投入感及歸屬感。很多時候市民在議會選舉過程中,對社區的認同會因而提高。這種對社區的投入,除了因為跟自己支持的政治黨派有關,亦有超越政黨政治的,因不少市民參與選舉是帶有改革意念,希望推動社區改變及發展。

然而今次區議會的低投票率卻顯示了,市民對社區失去了投入感。或許有人說這只是某部分人而已,建制派選民的投入感仍然很高。但社區是整體的,投票率下降,就顯示市民整體對社區的投入是在下降。市民對社區失去投入感、失去興趣,就難以達至社區融合,社會改革也會失去動力。在這方面,區議會及區議會選舉於過去一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

今次選舉最多人爭議的是缺乏競爭,政府透過議會選舉,達至政治管控。用政府的說法,「要選愛國愛港的人」。但是,社區整合及發展需要包容和創意,這需要在健康的競爭中醞釀出來。或許,我們不能完全沒有界線;但界線太窄,就會打擊市民對社區的投入感及歸屬感。社區的整合,需要市民對社區的高度投入感和歸屬感。

區議會選舉已經完結了,新一批區議員及各區關愛隊是可以幫助特區政府施政。政府的地區力量是壯大了,惟他們主要都是來自建制派。地區政府部門未來需要提高廣大市民對社區的投入感、歸屬感,從而達至社區整合,並且可以改革社區。

區議會自身勿成為社會分化緣由

市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必然來自市民的參與;市民要對社會事務有發言權、對社區發展有參與。未來不論在區議會內或外,政府都應加強向市民諮詢的工作,並在地區諮詢組織納入不同背景的人,透過不同背景者帶動市民參與,增強市民對社區的投入感,促進社區整合。

區議會對促進社區整合、達至社區改革,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要能做到這樣的事情,區議會自身就不要成為社會分化的緣由。它應該容讓更多元的聲音、包容更多不同背景的人、增強市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市民對社區就有更強的投入感和歸屬感。這也會反映在區議會選舉投票率上。

作者是新思維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狄志遠]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