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中歐不妨用共識解分歧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日前舉行的中歐領導人峰會,無疑是年末重磅外交場域。儘管部分西方政治勢力不樂見中歐對話,甚至一些西方媒體持質疑、批判之論,但無論如何,中歐此番仍在喧嘩中克服了雜音,開誠布公地溝通,並確認了雙方的基本共識,為今後化解分歧打開了一定空間。

筆者以為今次峰會的重要意義,是中歐之間確認了三大共識。

中歐峰會確認三大共識

第一,要溝通對話。事實上在歐盟內部,呼籲與中國對話的聲音實則比「去風險」的聲量更高。這種聲量對比,亦表現在歐洲的實際行動選擇上。自去年底以來,中歐官方交往呈現明顯回溫態勢,進一步積累了對話的共識。歐盟「雙主席」近一年時間內各訪華兩次;而中歐在環境與氣候、數字、漁業、海洋綜合管理、經貿、戰略、能源等領域的高層或高級別對話,亦相繼開展。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今年4月發文稱,必須繼續與中國開展對話,全球問題的解決離不開中國的參與。於今次峰會而言,中歐能在談判桌上對話,已然是重要成果。

第二,要務實合作。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今次在北京表態稱,歐盟無意與中國「脫鈎斷鏈」。峰會前夕,法國雅克德洛爾研究所(Jacques Delors Institute )發布報告認為,借助中國實現自身發展壯大,是歐盟必然選擇;呼籲歐方在所謂「去風險」問題上牢守理性底線,奉行更加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加強能源、綠色、科技等各領域互利務實合作。由此可見,歐洲對華理性力量亦在生長。

從現實來看,中歐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2022年,在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的背景下,中歐雙邊貿易額仍再創歷史新高,達8473億美元,同比增長2.4%。對歐洲而言,對華「脫鈎斷鏈」不僅難以實現,更是自身難以承受之損失。

第三,要尋求穩定。經歷過去幾年的低迷後,儘管中歐仍不乏分歧,但穩定雙邊關係,並共同促進動盪的國際局勢企穩,顯然是當前雙方的重要共識。一方面,持續近兩年的俄烏戰爭,已令歐洲身心俱疲,且嚴重拖累歐洲經濟形勢,尋求談判和解的聲音在上升。另一方面,巴以衝突不斷加劇歐洲內耗和政治撕裂。如何解決這些事關全球的重要問題,中歐的思路交織其實在增加。

貿易分歧 更多屬技術問題

當然,不少媒體關注到,歐方在峰會上強調「對華貿易不平衡」問題,亦是歐方此行重點關切。筆者認為,在基於雙方共識的前提下,貿易分歧更多是技術性的問題。

歐盟對華貿易逆差,是由多種客觀因素決定的。歐洲方面,能源、原材料、人力等成本都在攀升,而其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則有愈來愈多限制;中國方面,近年的確在汽車、新能源等新興製造領域飛速發展,產品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加。對雙方而言,可在共識基礎上協商化解經貿分歧,但要警惕將技術性的問題政治化。

今次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出,中國願將歐盟作為經貿合作的關鍵伙伴、科技合作的優先伙伴、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可信伙伴。「三大伙伴」的目標定位,顯示出中方對於中歐關係的推進,始終保持積極開放心態。希望歐方能在未來夯實對華共識,釐清「去風險」的政策邊界,與中方相向而行,為世界注入穩定的合力。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