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教育

物理學者實現童年夢 狀元回流獲裘槎大獎

發佈於

【明報專訊】「我小時候也說過想做科學家,但其實(當時)我並不知道何謂科學家,也算是小小的自我實現預言。」昔日的會考及高考狀元傅凱駿,受興趣驅使留港攻讀物理學,大學畢業負笈海外及後取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過去10餘年,傅凱駿在科研路上一步一腳印,兩年前返港到科技大學任職物理系助理教授,今年憑藉高度糾纏的量子多體態研究,獲頒「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實現童年時的豪言壯語。

兩年前返港任教科大物理系

傅凱駿是2007年會考9優狀元,本可拔尖提早一年入大學,惟思量後想忠於興趣選科,最終在中七憑高考5A入讀中大物理系。回望幼時矢志投身科研,傅凱駿稱,「(當時)並不知道何謂科學家,僅因為考試成績不錯而覺得自己做得到。」他笑言,中學時一度期望「做生意發達,然後40歲退休」,但發現很難成事,才堅持投身學術界,「若在學術界獲終身制(教席),與公務員鐵飯碗也差不遠,比較貼近40歲退休的願望」。

中學曾想做生意發達

今期望找到室溫超導體

傅凱駿的研究方向一直圍繞量子材料,現正與團隊探索一種利用傳統電腦便能模擬量子材料的創新方式。他解釋,量子一般分兩類,一類可經傳統電腦模擬,另一類則只能經「量子電腦」模擬,惟離誕生「量子電腦」仍遙遙無期,故期望找到新的演算法,促進學界對量子材料的理解。傅又稱,室溫超導體在過去數十年間一直是物理學界的「Holy Grail(聖杯)」,期望有朝一天能找到「室溫超導體如何發生」以及「高溫超導體如何超導」的答案,不過他形容兩條問題皆是人類研究數十年也不明白的事,「說出來同行也會覺得我傻」。

研究以外,傅凱駿亦在大學日常教學。被問到如何勉勵學生從事科研,他稱,很多時也盡量先告知學生「最醜陋、最艱難」的一面,形容科研者從大學畢業到尋覓教席的路途等同「淘汰賽」,「有些學生可能一輩子也沒有想過(Plan B),但可能你需要科研,而科研的世界不需要你,這就是現實」。傅又發現現今學生更忙碌,「可能是家長安排很多課堂,可能純粹課堂多了」,或削弱他們天生的奇心及求學心,「強塞太多資訊或令他們無時間也無心力發展其他事情」。

香港正值離散年代,傅凱駿兩年前卻決定「回家」。他稱,各人有不同考慮,絕對是每人的個人決定,而在學術界,非喜歡哪裏便可找到工作,決定回港亦涉及家庭因素,認為「不是錯的決定」。

另3學者同獲科研大獎

4名學者昨獲頒「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包括傅凱駿、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王瀾、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助理教授冷凱、港大工程學院電機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李燦。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