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羅健熙:切勿忘記300萬選民的聲音

發佈於

【明報文章】新一屆區議會議席分佈,直選、間選、委任的結果出爐,民建聯獨佔三成議席成最大勢力,工聯會、新民黨、經民聯等均有進帳。社會上的討論主要都集中在直選投票率,再次證明無論政府官員如何說直選不一定是最好,在市民眼中還是直選議員跟他們關係最大(不論他們是否有參與投票);至於間選與委任的議席,討論都沒引起什麼漣漪。

對我而言,看到政府鋪天蓋地、不計成本的宣傳和各式各樣的「鼓勵措施」後,大概就估計到建制派的票基本上都一定會動員出來,結果也一如預期,與2019年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得票和2021年立法會選舉投票數字相若,近120萬選民在這次選舉中投票。劉兆佳也評論說,相信建制派的票倉都已經盡出。

官員和建制派的滿足 令人擔憂

政府官員、建制派頭面人物看來都滿意這結果,只有選舉管理委員會主席陸啟康一人斯人獨憔悴。派票系統失靈和後續的加時投票當然令人詫異,我相信他的哽咽和自責是真實的情感流露,但為何現時指向需要「問責」的,好像只得選管會主席,而不是負責實際處理選舉相關事務、或負責電腦系統的問責官員,這已超越我能理解的範疇了。

回說近120萬的投票人數,我覺得能把建制派的票全數動員出來,的確是能人所不能,但看見官員和建制派的滿足,也着實令人擔憂。我在這版都曾經寫道,現屆政府好像把自己包在一層又一層的「自己人」的泡泡中(如《施政報告》的「地區諮詢會」是受政府邀約參與、行政會議前的示威接信安排被永久取消等),把不是自己人的聲音隔除在外;若滿足於自己的成功動員,而忽略了逾300萬沒有投票者,以及另外那些沒有登記成為選民的市民,其實都是相同的、滿足於活在舒適圈裏的狀態。

鼓勵參與社會事 要讓市民放心提意見

即使我對很多政府施政方針存有疑問,我仍然認為政府本身就應有廣納不同光譜的聲音和意見的責任;我也仍然相信,若政府展現出可以容納,甚至鼓勵「非自己人」的不同意見可自由提出,市民對政府的怨氣和不滿可以疏導,社會的分化和矛盾就有機會稍為放鬆。可是,這部分實在需要政府官員的調整。上星期,李家超在電台節目中說,「社會上出現的軟對抗,包括稱政府只重視國家安全而不理會其他議題」、「有人假借一些民生問題,例如經濟或土地房屋等,令人不容易察覺」。印象中我沒有怎樣看到一些認真的評論說政府只重視國安到「不理會其他議題」,普遍而言都會同時討論政府在其他議題上的工作,認同與否則作別論。至於對民生問題的評論,為何會被他視作「假借」而非真誠的討論,也實在無法明白。誠然,一直都有些評論說,政府說太多國安和軟對抗,給市民的「觀感」好像有點過分偏重了,但若將這些市民的感受也一併視為軟對抗,而要特首親自回應,也實在沒有需要,恐怕亦會再強化了那種觀感。

香港現在面對大量困難,各項社會政策均需要更多重視和珍愛香港、而又願意提出意見的人集思廣益。要鼓勵市民共同參與和向政府建言,亦需要讓他們放心提意見,而不是語焉不詳地說有人「假借」民生問題做文章云云。政府說區議會改制「是愛國者治港最後一塊拼圖」,現在由上至下的體制都牢牢掌握了,政府會鼓勵並提供更大的空間讓市民參與到社會事務裏,還是想市民只是站着看、以「剝花生」的心態看待政府施政?主導權始終掌握在政府自己手上。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羅健熙]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