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香港人應否《不要看新聞》?

發佈於

【明報文章】愈來愈多人強調自己不愛看新聞,質疑「今時今日嘅新聞都仲好信?」部分人認為社會新聞可以看,但大是大非的新聞則看來無謂,因為每家媒體都有立場。這是否事實?

最近偶爾讀到一本2020年出版的書,名叫《不要看新聞》(Stop Reading the News)。瑞士作者Rolf Dobelli是一名商人,他自言在17歲時幾乎患上「新聞成癮症」,每逢周末都到圖書館讀報紙,了解國際大事,希望自己成為視野廣闊的智者。這也是很多教師鼓勵學生閱報的原因。

到了互聯網時代,他索性將屏幕保護程式設定成滾動的新聞標題,唯恐錯過任何一則新聞;直至發現自己集中力下降、時常焦慮,才驚覺自己不得不改變習慣,並在2013年起向公眾提倡不要看新聞。

他認為新聞嘩眾取寵、負面內容居多,無助讀者了解事實之餘,也影響精神健康。他列舉幾個大學研究報告,指出看新聞太多和太碎片化,會影響腦部發展、削弱專注力、危害深入思考和深入閱讀的能力。這裏要指出一點:資訊碎片化不全是新聞的問題;社交媒體改變用戶習慣,應負上首要責任。

他也提到,讀新聞其實無助改變世界,我們只是旁觀者。今日讀到驚天動地的新聞,當下月或下年回想,你可能連記都記不起來。他認為如果不想跟社會脫節,每周讀一次新聞節錄足矣;若要幫助受難者,則直接捐錢。

瑞士作者倡細讀「真新聞」 戒零碎資訊

他建議人們與其走馬看花地瀏覽數以百計的題材,不如花時間集中發展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早前逝世的芒格(Charlie Munger)所提出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簡單來說即是能人所不能的專長。作者舉例:倘你即將做大手術,一名醫生以廣讀新聞自居,另一人則花大量時間讀醫科書,你選哪一個?

話雖如此,作者並無否定媒體的「第四權」角色。他認為深入挖掘、能夠解釋事件前因後果的真新聞(real journalism),仍然值得細讀;公眾要戒掉的是零零碎碎的資訊(the news)。

套用在香港,什麼是真新聞?什麼是垃圾資訊?舉例:周庭「棄保」是國際新聞,大家比較一下各家本地媒體採用的標題及跟進報道,便一目了然。新聞自由等於身分證一樣在大家袋中,已經擁有,關鍵是大家有沒有聰明地選擇。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