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港聞

醫管局引基因療法治「脊髓肌肉萎縮症」  男嬰注射後手部變得有力 (14:40)

發佈於

醫管局引入基因療法治療罕見病脊髓肌肉萎縮症(SMA),在上月底首次用新藥「阿哌奧諾基」(Onasemnogene abeparvovec)為一名患有脊髓肌萎症的男嬰提供治療,其主診醫生轉述稱男嬰現時手拿東西更加有力。醫管局指有關藥物屬自費藥物,但已納入「關愛基金極度昂貴藥物」項目資助範圍。

醫管局總藥劑師李成章解釋,脊髓肌萎症患者因缺少或擁有無法運作的SMN1基因,導致無法產生足夠功能的SMN蛋白質,使中樞神經無法調節自主肌肉的運動能力和強度,令肌肉逐漸無力萎縮;而基因療法則是將一種無害病毒經靜脈注射,將正常的SMN1基因注入患者體內,從而製造正常功能的SMN蛋白質。另外,此療法對嬰兒期發病的患者和尚未出現症狀患者有明顯療效。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說,現有的兩種治療脊髓肌萎症的藥物,分別需要恆常入院接受藥物注射或每日口服,兩者皆長期接受治療;基因療法是一次性透過靜脈注射用藥治療,免除患者長期治療的不便,「給患者及家屬帶來新的希望。」

鄧耀鏗指,醫管局脊髓肌萎症專家小組已擬定有關用藥指引,會優先6個月或以下嬰兒,7至12個月嬰兒將額外評估。

醫管局早前與藥廠達成協議,由藥廠免費提供一劑「阿哌奧諾基」予醫管局病人作臨牀基因療法。該男嬰屬脊髓肌萎症一型,10個月大時接受一次性「阿哌奧諾基」基因療法,是全港首例。

該男嬰主診醫生、港大醫學兒童及青少年系臨牀副教授陳凱珊表示,脊髓肌萎症一型患者佔所有患者6成,通常在6個月前發病,預期2歲前死亡;該男嬰在新生嬰兒篩查中被發現,一個月大時肌肉較弱,手腳無法舉起,並接受「諾西那生」治療,8個月大時病情好轉,能坐及轉身。

陳提及,男嬰在接受基因治療已有兩周,轉述男嬰家長稱,男嬰用手拿東西時速度變快,亦更有力氣,「遞高隻手攞玩具都比以前叻咗」,稍後將會為其安排物理治療評估。

副作用方面,陳凱珊說,患者接受注射後有出現輕微發燒、嘔吐,較嚴重則出現肝酵素高,出現肝炎,較罕見的是多個器官出現免疫反應,而現時該男嬰有接受類固醇治療,情况穩定,亦每星期定期接受檢查。

另外,鄧耀鏗表示,醫管局一路以跨專業團隊的模式支援脊髓肌萎症患者,包括呼吸機和物理治療方面的支援;局方會積極考慮專家小組的關於藥物的意見,而現時的醫療實證未顯示到有關藥可用到脊髓肌萎症三型患者,但強調醫管局會密切留意有關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