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吳永輝:香港前景繫於港人及添馬中人的視野高度

發佈於

【明報文章】小公司限於資源多數短視,一些公司總裁亦為每年財務報表殺雞取卵;不過,勝者是有長遠眼光的經營者,西方有巴菲特對重點持股多以十年計,香港有李嘉誠幾年前已指導旗下公司準備現金度過寒冬。

香港十年二十年後政治、經濟、社會如何,只有上帝清楚,而市民及企業當下信心薄弱,心裏大概都沒底。最近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中國及香港評級,港府提升至政治層面強硬回應,但其實評級機構亦下降他們祖國美國評級,美國財政部只是成熟地表示不同意及自我唱好;另一方面,美國議會及其委員會通過數項針對中國及香港、負面的國防及議員議案;歐洲領袖訪京但修好有限;加上地緣局勢緊張、大陸經濟下行及本港經濟結構問題,股市已經不幸回到1997年,多家大行亦指樓價會持續下行,移民走資之聲不絕於耳。看股市、樓市、信心指數、移民數字、交稅人數、負資產、政府收入、破產情况,數字會說話,不是添馬中人天天「口噏」說經濟好,香港就真的前途一片光明。如果政府有力令這些數字都改善,則香港前景便如高官所言一片唱好了。

還望不強推人工島 減未來財政壓力

政府工程計劃一般是1年到5年的。規劃短的是三五年,長的是二三十年,策略規劃講的是檢視利害條件、客觀分析,以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優勢、劣勢、機會及威脅)模型、數學模型等,檢視及建立長遠的策略性發展。香港在1980年代出現前途問題,港英政府推出機場港口大型工程的玫瑰園計劃,便是策略性基建規劃。這幾年,政府強推名實出現問題的「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填海」,都算是策略性基建規劃;但由於市場不買帳,地產商欠缺前期投資意願,出現政府財政承擔問題,現在搞個「撲水辦公室」,但小部門又怎能解決困局?筆者與一些評論界朋友,多次質疑中部填海的不同問題和需要性,都是為香港好的一方諍言。還望政府記起「門常開」的設計,懸崖勒馬,不再強推人工島,減輕未來財政壓力。

現時政府已經不再大力宣傳的「一小時生活圈」,是前兩任特首大力推動內地與香港融合、高鐵及邊境互通時提出的。的確,內地與香港交通改善對市民生活及工作提供方便,亦促成城市融合。但筆者當時指出聯通方便亦同時帶來城市及產業之間無可避免的競爭,所以應該對城市競爭作出規劃和準備。今天,大量港人北上消費,市面不景,於是政府猛然醒覺,搞搞夜經濟,小小增強香港競爭力,遲到好過無到,但效果有限。

要對城市聯通帶來的競爭作準備

筆者早年是高鐵錦上路總站方案支持者,在評估高鐵網絡時,筆者指出,高鐵網絡提供方便的同時,帶來網絡上節點與節點之間的競爭。筆者在文章指出:「香港可以因為缺乏城市整體策略規劃和錯誤的鐵路規劃,而在城市競爭中落敗。」文章結論是:「若港府一意孤行採取毫無優勢的西九總站方案,則福田站帶動深圳的競爭力已對香港構成威脅。官員們,你是否知道香港已加入了國內高速軌道系統的城市競爭格局當中?」

今日,有相當市民是去深圳(包括福田)消費的。筆者在那幾年曾經在馬來西亞陸路過境新加坡大塞車兩小時,當時就十分體會新加坡政府的適度通關計劃。規劃和經濟的溢出效應(spill over effect)討論,亦是普遍的專業理論。

政府在上星期推出《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提出跨越2030交通基建方案。但同時,不少其他城市在做2040、2050的競爭力規劃。筆者在11月出席國際公共交通聯會(UITP)在香港舉行的亞太區年會,新加坡巴士行業代表在會上介紹新加坡2040陸路交通基建藍圖(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 2040),以近20年的規劃目標,策劃相關基建。當然,新加坡是否優秀,亦不止於一個年份數字。但年份及數字,又的確反映了當地政府的眼界和視角。

一國兩制「長期不變」 可展開2050規劃討論

2030太短,對香港而言,2040、2050、2060都可以不同程度去規劃。眾所周知,2047是特殊年份,但近日領導人強調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長期不變」,所以香港的規劃可以是跨越2047,特區政府可大膽展開2050長遠規劃討論。

面對各種不明朗,著名愛國評論者盧文端最近在《明報》文章提出香港須發揮國際化優勢,亦引用北京大學知名教授陳端洪對香港提出「與英美修和,重振國際聲譽」的觀點,不知添美道中人有否醒悟。

香港正處於關鍵歷史性時刻,是否應該成為政治之都、「人肉錄音機」、天天國安,還是集中精力務實去檢討策略規劃和城市競爭力,是社會大眾和以民為本的執政者必須共同思考的問題。

作者是民主黨發展政策發言人、城市規劃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吳永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