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筱魯:港珠可效東京灣 萬山群島拓海洋經濟

發佈於

【明報文章】海洋是數以億計人食物、能源及礦產的重要來源,並於健康、休閒活動及交通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近年來海洋經濟的價值及戰略意義漸漸引起全球高度關注。經合組織海洋經濟數據庫的測算結果顯示,2010年全球海洋經濟產出約為1.5萬億美元,約佔世界總增加值的2.5%,按2010年美元不變價格推算,2030年將超過3萬億美元。

靠海吃海,不一定要網魚曬鹽。宋王臺的考古發現,顯證了香港在海上絲路的貿易和支援服務角色;香港今天擁有的世界級港口和航運地位,歷史根源遠不止百多年。

談到「海洋強港」,威尼斯的興衰時間跨度近千年,坐標與定位沒變,倒下去的原因是國運。但歷史轉折的冰山正迎面漂來,絕不能讓香港成為在暗夜裏昇平歌舞中航行的「鐵達尼號」。

灣區發展規劃 香港定位與港口息息相關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海洋文化的開拓和創新精神;需要具有時代性、開放性、包容性的海洋文化。處守國土東南邊緣的香港,從來都與大灣區整體站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因為香港懂得利用固有條件,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共同增容創富。

香港有「一國兩制」的優勢,有穩固的法律基建及金融體系,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更是大灣區內不可或缺的一員。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香港要鞏固及提升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這些都與我們的港口息息相關。

東京灣輕重工業能源業值得借鑑

知彼知己才能在劇烈競爭中突圍致勝。參照毋須捨近求遠,以東京灣為鑑,它的成功有五大基石,包括:一、大力發展臨海工業;二、區域協同貫穿始終;三、因應本地產業特色,探討多樣化生存法則;四、由沿海向內陸推進的產業;以及五、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其中輕工業、重工業及能源業的發展,均值得香港借鑑。

香港既有必要強化原有的軟實力,但亦有必要完善本身港口相關的服務與配套,拓展大灣區整體產業建設的縱深度。大灣區整體的經濟結構,即第一產業(漁農業、養殖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金融業、服務業)等的比例,正好是新加坡艱苦經營多年的結構狀况。

往前看,大灣區是否能成為南海油氣田與海洋綠色能源的支托點,是否能成為遠洋和深海養殖漁業的加工出口基點,是否能成為國際大宗商品交易的保稅倉儲和物流平台,是否能成為牢固的船舶設計、建造、維修、註冊、保險、融資與一系列相關服務的中心,只是上百條作為「海洋強港」需要切實回答的問題當中幾項。

善用地理 共商共進 為建「海洋強國」出力

大灣區既有的港口基建,在這世紀初起發揮極重要的區域作用,但要維持競爭力,必須持續建設。雖然廣州、深圳、香港三地的港口的貨物吞吐量,約等同上海和寧波兩港的總和,但實事求是地看,大灣區內的各個港口,均遇上發展瓶頸,各港口一般只能停泊5萬至10萬噸級集裝箱船,近年國際營運之最大型船舶已達42萬噸級,駛入港口前均要減載方可停靠,雖然廣深已進行泊位掘深及航道拓寬工程,卻難以形成合力。

單看香港的16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並沒有足夠的系統容量和操作能量對應一系列時代挑戰。但只要香港放眼緊守珠江門戶3000多平方公里水域、由百多個島嶼組成的萬山群島,善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正是香港可以與鄰近城市扶助大灣區再攀高峰的機遇。

珠海市今年初已經發表了《珠海市推進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方案》,以行動推動海洋經濟,預計至2027年,以海洋漁業、海洋海島旅遊、海洋新興產業為主的現代海洋產業將持續邁上新台階,產業規模會達到450億元人民幣。

香港要在「海洋強港」的課題上積極參與,便需坐言起行,與珠海共商共進,為國家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盡一己之力。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筱魯]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