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連瑋翹:如何提高流感疫苗接種率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日天氣急速轉冷,亦是踏入患上流感的高峰期。長者(65歲或以上人士)是感染乃至感染後死亡的高危群組,世衛建議各衛生系統,推動提升長者接種率,針對性為長者群組提供疫苗保護。新冠一役,不少長者確診以至離世,感染後死亡個案,絕大部分皆是長者,這個「血的教訓」,同時亦大大增加了全民接種疫苗的意識,但這個良好勢頭,能否在接種流感疫苗上「再下一城」?如何制訂可持續和完善的預防流感策略?

長者疫苗接種率低 現行方式未足夠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數據,2022/23年度長者接種率接近五成(48.3%),較2021/22年度的40.4%有顯著增幅,惟本年度最新接種率為四成半(45.3%),仍低於上一年度水平,情况令人憂慮。與鄰近發達國家如韓國(80.1%)或日本(66%)比較,香港的長者接種率仍有極大改善空間。過去數年疫情期間,市民都戴上口罩及進行各種社交分隔,較少感染流感,若然一旦「復常」不佩戴口罩,恐怕不接種後感染流感的人數會急速上升。

現時政府已為各高風險群組,包括長者提供免費接種疫苗的計劃,長者可透過醫管局各專科、普通科門診等獲得免費服務,亦毋須預約。政府亦資助私家醫生參與接種疫苗資助計劃(醫生每劑接種可獲260元資助),大部分醫生不需額外收費,整體而言,長者可於社區獲得免費接種服務。表面上看,政府已用盡公營及私營渠道,長者如有意接種疫苗,過程大致便利及費用全免,但接種的比率仍未如理想,應如何進一步推動接種?

公營醫療側重治療 私家參與誘因不足

近年,醫管局已於各專科及門診的場所呼籲長者接種疫苗,做法值得鼓勵。然而公營系統人手服務量極為緊張,單單提供治療已疲於奔命,難免流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能如家庭醫生般建立長期關係和信任,主動提供健康建議及教育,醫護人員在診症時,亦沒有時間逐一鼓勵病患同時接種流感疫苗。

至於私家醫生情况亦不遑多讓,持續的醫患關係仍有待建立,難以透過長期信任關係鼓勵接種。如同接種新冠疫苗一樣,不少市民對接種疫苗還有憂慮,擔心接種後有其他不良反應,醫生需詳細分析接種疫苗的利弊及解答疑問,醫生可能需要花上十數分鐘解答疑問,但最終病人也不一定會選擇接種。部分醫生寧可多看幾個流感個案,效率及收入比推廣預防健康更佳,那麼,何來誘因鼓勵私家醫生力推接種呢?

市民健康習慣未建 政策被動守株待兔

究其原因,各項免費接種途徑雖然有一定成效,但思路仍較被動,旨在減少有意接種人士的障礙(如費用及交通),如欲進一步推動接種,健康教育不能停留在電視廣告,必須主動接觸健康意識不足及較隱蔽的社群,提供接種資訊,甚至協助安排接種。尤其處於「健康弱勢」的社群,如獨居或雙老家庭、長工時的年長勞工等等,他們往往對健康缺乏動力,未有主動接種;大部分弱勢長者並無家庭醫生,亦未有成為康健中心會員,在社會未建立接種習慣下,現時政策顯得被動,未能有效接觸到上述社群。

疫苗接種只是基層健康其中一環,事實上,政府各健康計劃包括大腸癌及慢性病篩查均面對同一問題,普羅大眾繼續漠不關心,長期病患繼續接受「頭痛醫頭」式的治療。要進一步提升疫苗接種率及推廣其他健康服務,需有更全面的改革,筆者嘗試提出以下建議,推動疫苗接種率及改善整體基層醫療。

康健中心:增設地區康健基金

近年政府力推基層醫療,發展地區康健中心,透過深入社區主動接觸健康意識不足及較隱蔽的社群,為未來推動接種疫苗,以及其他預防性服務(例如:健康篩查、防跌訓練、精神健康支援等)一個很好的平台。惟現時地區康健中心仍在建構階段,市民對中心的認知、中心的地區網絡等均有待建立,如同早前審計報告指出,康健中心的服務量仍未達目標。

就此,政府可考慮增設地區康健基金,資助地區團體及社福機構推動健康服務,鼓勵其利用本身的地區網絡,以及持續以外展方式,接觸社區內「健康弱勢」的社群,透過建立長期關係,鼓勵接種疫苗和參與健康服務。現時康健中心在地區顯得「單打獨鬥」,基金可為社福界提供資源及誘因,將市民與地區康健中心連結,提升健康意識及長遠建立基層健康網。

私家醫生:發展健康為本的家庭醫生模式

另一方面,當局應思考如何發展以健康為本的「家庭醫生」制度。家庭醫學強調持續照顧,與病人建立長遠關係,協助病人獲一站式醫療服務,處理人生不同階段的醫療問題,目標是達至全人關顧。家庭醫生應診時,不應只着眼於處理疾病。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政策需要倡導私家醫生以健康為本,建立長期關係,並主動宣傳疫苗接種及其他健康計劃。

上月政府推出慢性病共同治理計劃,為45歲或以上市民提供慢性病篩查,並設有獎勵機制,鼓勵定時覆診及完成健康項目,為進行健康行為提供財政誘因。在此基礎上,當局應逐步將疫苗接種、大腸癌篩查、醫療券等等項目與慢性病計劃整合,成為家庭醫生資助計劃,並同樣設有獎勵機制,如首次接種疫苗獎勵等,長遠來看,這有助於建立一個以健康為本的私營市場基層醫療網。

醫管局門診:展望未來 不再頭痛醫頭

基層市民難以負擔私營家庭醫生服務,即使政府推動共同付款,資助家庭醫生部分費用,並提供各種健康項目的獎勵,醫療開支對草根階層仍構成極大壓力,因此醫管局提供的門診服務,乃基層市民不可或缺的健康安全網,故此,要有效向弱勢市民推廣疫苗接種及健康教育,醫管局門診需逐步轉型,成為全人照顧的家庭醫生。日後,如有部分市民分流至私營家庭醫生,醫管局是否有空間提供更持久穩定的醫患關係、更容易預約的診症時間、更多更全面的預防性服務、更充足的診症時間?

長者疫苗接種率,間接反映整體基層醫療健康系統的成效,改革「重治療,輕預防」的被動模式,不止為了預防流感,更是為了預防在人口老化及慢性病盛行下,持續出現「急症排長龍,專科輪三年」的困境。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連瑋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