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宇陽:圍城內外 信心何來

發佈於

【明報文章】還有不足幾日就要迎來2024年。回首2023年,這一年香港逐漸走出疫情陰霾,「通關」、「除罩」、「夜繽紛」、「你好,香港」等一系列疫後復常的表現想向世人宣告:那個曾經熟悉的香港回來了!往昔香江有否重回世界舞台,每個人對其定義不同,但不知各位讀者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感覺——現時社會呈現出一種無力感,可能在大時代轉變面前,港人除了要承擔生活壓力之外,亦對屬於香港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多種元素感到失望與迷惘。

近日我有一位好友闊別5年之後再度訪港,與好友閒談敘舊之中,她說:「這次來香港,總感覺好像少了點什麼東西?」這個問題確實難倒了我,亦令我不禁思考:是啊,香港這幾年確實少了很多東西,儘管大家都知道是什麼原因,但到底是少了些什麼呢?好友回答說:「對比5年前的香港,感覺好像少了些許『生氣』,無論是整個城市的感覺,還是行色匆匆的路人。」

所有人需長期面對的矛盾結合體

我想朋友口中所謂的「生氣」,是代表一個城市是否還有希望吧?一些原本屬於它的東西,是否依然存在?但我們似乎正活在一個平行時空裏,圍城入面,當代理人堅決執行上層的指令時,基層的普羅大眾卻繼續過着自己生活,不予置評,亦不予反對;圍城外面,當我們想要講好香港故事時,國際社會卻繼續不斷唱衰香港,通過各類制裁法案與國際評級,營造一種「香港已死」的輿論氛圍。這樣一個矛盾的結合體,恰恰就是我們所有人要面對並且是長期面對的現實。

早前筆者去北京學習,在這場「進京趕考」接受再教育的過程中,我與不少了解香港議題的專家學者交流,其中我與一位曾在港工作21年的專家探討一個香港社會熱議的問題,那就是所謂「泛國安化」與保持香港的獨特性之間的拿揑取捨。這位專家認同《港區國安法》在執行過程中,確實會出現一些人片面理解、「寧左勿右」的現象;但同時他也認為,因為國安漏洞還沒有完全填補,既然過去20幾年這些問題長期存在,有些時候矯枉過正,也未必是一件壞事。他引用毛澤東的話:「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

當然,這位專家續補充了兩點供我參考——任何一場對過去的改革或者改變有沒有成功,要看是否堅守了兩個原則:第一,是否能夠解決現存問題;第二,是否能夠為未來發展創造條件。

在全國港澳研究會成立10周年研討會上,中共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發表重要講話,並向全港9個界別的持份者提出不同期望與要求。我仔細閱讀他的講辭,發現講話重點主要集中於兩個方面:

一方面就是要港人堅守及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愛國愛港歷來是香港同胞的光榮傳統,是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在國家利益、民族大義、香港整體利益面前,任何個人、企業、學校、單位、組織的利益都是小利益,要服從國家、民族、香港的大利益」。

另一方面,就是要不同界別在新制度、新形勢下展現治港能力,「愛國愛港是要幹實事的,不是打卡作秀,更不是搞政治表演」、「470名區議員作為特別行政區政府施政的助手、市民解決問題的幫手,要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發揮好特別行政區政府和居民之間的橋樑紐帶作用」。

最迫切是增強制度信心

我想上述幾件事情所呈現的,就是香港在大破大立之後,在香港問題上「黨管香港」及中央全面管治權最直接生動的體現;或者說,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香港過往的價值觀正在被重塑,發展與效率的思想將會取代監察與制衡的思想,這是全體港人需要懂得、接受、學習的新事物。

但是,現在最迫切的就是要為圍城內外的人先打一支強心劑,改善社會預期,增強制度信心。只有世人繼續相信一國兩制與「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承諾會被完好無損地奉行執行,對這一制度所引伸出的各類信心,包括投資信心、消費信心、法治信心、管治信心,才不會低迷。

我衷心希望2024年香港這個家會愈來愈好,也希望2024年待《基本法》第23條完成立法之後,香港能夠從此輕裝上陣,告別「泛國安化」,集中精力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着力破解經濟、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副秘書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宇陽]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