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立峯:香港市民如何看財經及經濟新聞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一陣子,不少引發公眾關注的新聞都屬於經濟或財經的範疇,其中香港股票市場表現疲弱,市面消費氣氛不振,整體經濟前景不明朗,亦引發了香港是否已經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討論。經濟新聞一方面跟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一個地方的經濟好壞,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民的就業、薪酬、消費能力、所擁資產的價格等。但另一方面,不少經濟新聞背後會涉及一些技術性的東西,缺乏專業知識的一般市民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理解經濟新聞?

相比全球 港人更依賴主流、專門財經媒體

今年年初路透新聞研究所的數碼新聞調查研究及報告,包括了一些關於人們如何接收及理解財經新聞的問題。其中被訪者被問到會否留意從不同類型的媒體渠道而來的財經消息或新聞。在香港的被訪者中,51.8%指自己會留意主流新聞媒體的財經報道,31.8%會留意較專門的商業或財經新聞網站或雜誌,21.5%會留意擁有個人社交媒體平台或節目的財經問題專家,23.3%會留意社交媒體上的意見領袖或內容生產者,40%會留意從家人、朋友或同事傳來的消息。

在全球的受訪者中,只有約40%指自己會留意主流新聞媒體的財經報道,23%會留意相比較專門的商業或財經新聞網站或雜誌,22%會留意擁有個人社交媒體平台或節目的財經問題專家,12%會留意社交媒體上的意見領袖或內容生產者。相比全球的受訪者,香港市民更多依賴主流媒體及專門的財經媒體來接收財經資訊。

三成市民覺得財經新聞難以理解

不過,在全球受訪者中,約有30%覺得財經新聞難以理解。在香港,相應的比例也非常接近,認為關於財經及經濟的新聞「頗難理解」或「非常難以理解」的被訪者佔31.3%,認為「頗易理解」或「非常容易理解」的也剛好佔31.3%,36%的被訪者認為財經新聞既不容易也不算困難,另外有1.4%的被訪者回答「不知道」。問卷也問到被訪者覺得把財經或經濟新聞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上是一件容易抑或困難的事。在香港,26.8%的被訪者認為這「頗為困難」或「非常困難」,31.1%認為「頗為容易」或「非常容易」,39.9%認為既不容易亦不算困難,2.3%回答不知道。整體上,香港市民對財經新聞的理解程度的自我評價,在全球比較下不算差,但仍有三成左右的市民覺得難以理解財經新聞。

較低學歷及年輕者 更傾向覺得難理解、應用

理解財經新聞的能力跟一些基本的人口特徵是相關的。最明顯會跟能否理解財經新聞相關的是教育程度,如圖1所示,在擁有正規大學學位或以上學歷的受訪者中,只有25.2%認為財經新聞難以理解;在只有中學或更低學歷的被訪者中,有36.2%認為財經新聞難以理解。在能否把財經新聞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上,教育程度的影響幅度較小,但仍然存在,如圖2所示,在擁有正規大學學位或以上學歷的受訪者中,有23.7%認為難以把財經新聞應用到生活中;在只有中學或更低學歷的被訪者中,相應比例稍高,約29%覺得難以把財經新聞應用到生活中。

有趣的是,雖然年輕的香港市民平均而言教育程度較高,但他們更傾向覺得財經新聞難以理解及應用。如圖1及圖2顯示,在50歲或以上的被訪者中,29.3%覺得財經新聞難以理解,25.1%覺得財經新聞難以應用;在30至49歲的被訪者中,32.1%覺得財經新聞難以理解,27%覺得財經新聞難以應用;而在18至29歲的被訪者中,兩個比例分別是37.1%及33.2%。一個可能的詮釋是,理解和應用財經新聞的能力跟投資經驗以至一般生活經驗相關,而重大的個人或社會經濟風波,亦可能令人多了關心及理解經濟新聞,年紀大的被訪者更可能經歷過在個人財務或社會經濟層面上的大起大落,相比之下,在2023年屬18至29歲的被訪者,回到2008年金融海嘯時只是3至14歲而已。經歷的差異或可以解釋年齡跟對財經新聞的理解的差異。

較受經濟環境影響者 答「易」或「難」皆較多

路透新聞研究所之所以會在2023年的調查中特別關注到財經新聞,背景原因是俄烏戰爭觸發的歐洲能源價格上漲問題和經濟危機。所以,問卷也問到被訪者在之前的一年有沒有受到生活成本變化的影響。在香港,13.1%的被訪者指自己受到很大影響,46.8%指自己受到一些影響,34.7%回答說沒有受到太大影響,2.6%指完全沒有影響,另外2.9%回答不知道。

那麼,生活受經濟問題影響程度不同的市民,在理解財經新聞的程度上會否有差異?回答這問題,我們可以把被訪者分為在生活成本問題上不受影響及較受影響兩組。圖3顯示,在不受經濟環境影響的市民中,27.7%認為財經新聞難以理解;在較受經濟環境影響的市民中,認為財經新聞難以理解的有33.7%,較受經濟環境影響的市民較有可能不理解財經新聞。不過有趣的是,較受經濟環境影響市民同時也較有可能指自己能夠容易理解財經新聞,兩組被訪者中認為自己容易理解財經新聞的比例分別為29.7%和32.5%。

在另一題關於「應用」的問題上,結果也是大致一樣(圖4)。整體上,認為財經新聞既不困難也不容易的市民,很可能有部分只是對財經新聞並不太在乎而不求甚解而已,較受經濟環境影響的市民較少對財經新聞不求甚解,當認真看待財經新聞時,發現財經新聞尚算容易理解和應用的比例上升,但發現財經新聞難以理解和應用的比例上升更多。

以上的分析顯示,對香港市民而言,主流新聞媒體仍然是經濟及財經新聞的主要來源,但如何使到市民大眾能更容易理解財經及經濟新聞的內容,則是新聞媒體需要思考的地方。新聞有警示的功能,社會狀態愈負面,新聞的重要性愈高。同樣道理,當經濟狀况及前景不佳的時候,有關財經和經濟的新聞應該更為重要,新聞媒體亦有責任讓公眾更清楚了解我們身處的是一個怎樣的經濟環境。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立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