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克賢:中國對朝鮮半島採「自我克制」對東北亞格局的啟示

發佈於

【明報文章】長久以來,東北亞格局被認定是二元對抗。中國、俄羅斯與朝鮮政權體制相近,抵抗美國於區內影響力是三方最大的共同利益。另一邊自然是美國主導的同盟伙伴,日本與韓國都有美國駐軍,近年戰略重點由朝鮮核問題逐漸延伸至以「印太戰略」制衡中國,美日韓近期都公開關注台灣擦槍走火的機率是否愈來愈大。

主流觀點認為,東北亞二元對抗將會被強化:一是俄烏戰事迫使普京需靠攏北京,二是韓國總統尹錫悅比任何前任更親美,首爾已放棄過去於中美之間的平衡策略。六國雙邊關係對抗之勢已成,就算上月中日韓外長時隔4年後再次聚首,普遍觀點認定在美國與日韓深化「印太戰略」下,中國不見得可大幅改善與日韓關係。

這類宏觀的結構主義,提供了簡易的分析,但東北亞格局錯綜複雜,很多重要細節都被忽略。先不說中美是否必定於區內有一場硬拼,美日韓在「印太戰略」是否同心同德?日韓會如何回應及協助落實相關戰略部署?反之亦然:中俄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是為準軍事同盟鋪路,還是外交措辭及姿態?朝鮮又是否與中俄戰略一致?而且中美日韓之間的經貿往來,亦不見得可輕易「脫鈎」。

最重要的是,東北亞格局的大多數研究及分析都是從大國(great powers)角度出發,但近年隨着朝鮮的軍事技術突破,以及韓國於薩德反導彈系統及晶片供應問題上,都讓這兩個中型國家(middle powers)更有議價能力。中國作為朝韓近鄰,又是其最大貿易伙伴,北京與日俱增的國力卻未如現實主義的預期:中國會掌控朝鮮半島,甚至是整個東北亞。美日韓經常質疑中國對朝鮮影響力無人能及,北京就為何不能令金正恩放下核武?而中國因薩德系統於2016年對韓國施以經濟報復,何以首爾置經貿不顧,反而與美日走得更近?

中國的「自我克制」戰略

近年中國採取「自我克制」(self-restraint)外交戰略(註1),主要是調整由過去「韜光養晦」轉型至「大國外交」所產生的問題,例如北京的鋒芒引起華府忌憚及反制,鄰近國家加強與美國合作以作對冲(hedging),甚至是完全依附(bandwagoning)美國。在中美角力下,反而中型國家有了更多籌碼,它們游走於中美之間渾水摸魚尋求更大利益。中國的「自我克制」戰略,正是要減低區內國家向美國歸邊的可能。除此之外,以中國的經貿影響力亦增加了其他國家倒向美國一方的成本,從而削弱華府一方的內部團結。不過成功與否的關鍵,還是這些中型國家的取態。

中國過去幾年一直調整對朝韓關係,分別從經濟及外交途徑影響兩國於中美之間的取捨。雖然北京希望維持對平壤的影響力,以及避免首爾進一步向美日歸邊,但這兩個中型國家的角色亦日漸增強,反而令北京的影響力難以全面施展。

中朝關係與中韓關係

中朝關係一向予人的印象是牢不可破。雙方領導人——習近平與金正恩——都是2012年上任,但兩人首次會面要等到2018年。整整6年間,平壤對北京的勸說充耳不聞,不斷試射導彈及核試;及至2017年,中國外長王毅提議朝鮮暫停試射導彈及美韓停止軍演無功而還,中國才停辦朝鮮工人匯款回國、停止採購朝鮮海產及禁止中國遊客到平壤觀光。北京的經濟脅迫促使金正恩「拜訪」習近平,以及日後金與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的談判。

但2020年後,中朝關係因新冠病毒全面停頓。北京雖有提供口罩、藥物及糧食,但就連新派駐平壤的中國大使王亞軍亦是今年4月才能進入朝鮮。這幾年間金正恩相繼試射潛射彈道導彈及衛星,北京亦未有多大力度進一步約束朝鮮;反而是中國政府朝鮮半島事務特別代表劉曉明與美、韓、俄及聯合國跟進朝鮮局勢。

金正恩治下的朝鮮導彈技術雖有可能是名大於實,惟平壤的議價能力已有所提升。若中國未能克制,動輒以大國或強國之名壓之,恐怕適得其反。中國亦不可能站於美日韓角度看待朝鮮問題,北京多次重申朝鮮有具合理性的安全考慮。這使中國能夠與朝鮮保持溝通渠道,但變相令中國不能對朝隨意施加其影響力。

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之際,2016年北京對首爾的經濟脅迫包括禁止韓國大眾文化產業進入內地,中國遊客前往韓國也相應減少。外交方面,先有中國外長王毅的「三反對三堅持」(註2),試圖以中國影響力促成朝鮮半島無核化;另外,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於一年多時間內3次會晤韓國時任總統朴槿惠及文在寅,中國依然無法改變薩德部署的事實。文在寅以「三不政策」(註3)安撫,已算是北京的最大收穫。

但中國的經濟脅迫使韓方有所警惕,此後北京對首爾的外交調整就更明顯地走向懷柔政策。2019年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邀請文在寅參加「一帶一路」,及加快第二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此事一直被韓國束之高閣。去年尹錫悅上任,王毅與習近平舊調重彈,自貿協定一事已幾近泡影。反觀北京的外交辭令有點進退失據,2019年王毅提到韓國圍堵中國,與中國「脫鈎」不可行;習近平表示雙方應確保產業鏈供應穩定。劉曉明2021年起多次與韓方會面以穩定雙方關係,重點已不是朝鮮核問題,而是中韓經貿合作的可持續性。隨着今年尹錫悅與日本修補關係,公開參與「印太戰略」,加上美國要求韓國停止向中國出售晶片,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向韓國政黨喊話,指韓方不應賭美國贏、中國輸,不難想像北京已無有效政策阻止美日韓合攏的局面。

中韓關係本來已受高句麗的歷史問題困擾,北京的經濟脅迫弄巧反拙,及後中國自我克制為時已晚,邢海明的言論甚至引來韓國議員批評中國干涉別國內政。美國盛意拳拳邀請韓國加強合作,另外晶片議題為首爾提供了對中國不對稱的經濟影響力,北京若再有任何類型的脅迫外交,只怕會親手實現美日韓軍事聯盟。

東北亞格局之啟示

時移世易,東北亞格局已不再是單純的大國競爭。中型國家受惠於中美鷸蚌相爭,可從中扮演更關鍵角色。中國雖有強大的政治及經濟影響力,但能否運用已是一大問題。中國政治主張與美日韓迥異,本來還可靠經貿利益拉近日韓,或最低限度令日韓與美國深化合作時有所顧忌。但美國不時指摘中國經濟脅迫韓國及澳洲,日韓就算不尋求與中國全面「脫鈎」,亦會逐步減低對華經濟依賴。至此,中國能夠左右區內國家的能力大減。而日韓將因應中國態度更改與美國的步伐,若中國是自我克制,日韓亦犯不着當美國的馬前卒。兩國現時對「印太戰略」只停留在經濟、人文及技術上的項目,與美國祈盼的安全及軍事上合作還有落差。常言道中型國家最怕選邊站,大國何嘗不是為了爭取它們的中立或歸邊,而處處受到掣肘嗎?

註1: Feng Liu,(2020), The recalibration of Chinese assertiveness: China’s responses to the Indo-Pacific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Affairs, 96(1): 9-27.

註2: 「三反對三堅持」是中方反對朝鮮的核導彈開發進程、反對任何導致半島局勢緊張的言行、反對所有違反聯合國安理會第2270號決議的舉措;中方將繼續堅持實現半島無核化目標、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面臨的問題、堅持維護半島及地區和平穩定的一貫堅定立場。

註3: 「三不政策」是韓國不再額外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不加入美國主導的全球導彈盾計劃,以及不將韓美日防務合作轉化成軍事同盟。

作者是東京國際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克賢]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