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曾永康:推動師生家校聯合校本模式 促進學生精神健康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世衛組織指出,全球10至19歲人群中,有七分之一患有精神障礙,佔該年齡組全球疾病負擔的13%。抑鬱症、焦慮症和行為障礙是兒童青少年患病和殘疾的部分主要原因,而自殺已經成為15至19歲青少年的第四大死因。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精神健康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其後果會延續到成年期,持續損害身心健康,並限制成年後的生存質量。

校本社會心理干預 有效識別高危個案

在香港,最近幾年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問題受到愈來愈多的社會關注,特別自新冠疫情以來及後疫情的新常態下,青少年及其家庭對精神健康的服務需求十分殷切。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一項最近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17%受訪青少年過去一年曾出現一種精神疾病症狀,其中患抑鬱症最普遍,達13.7%;同時有74.1%精神疾病患者未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療或服務。此外,2023年8至10月,有逾20個18歲以下的人或大專學生自殺或企圖自殺,比去年同期的11宗增加了一倍,引起巨大的社會關注。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在2023年10月「關注青少年自殺情况記者招待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本年短短4個月自殺死亡人數已達去年整體的43.6%,情况令人十分堪憂」。

研究指出,學生生活學習的環境(主要包括學校和家庭)與精神健康及其大腦發育密切相關;加強學校、教師、家人參與介入措施的角色,為青少年學生提供精神健康支援,可有效預防精神疾病出現及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國外的研究顯示,校本為基礎的社會心理干預方法能夠有效識別高危個案和提升學生整體的心理健康。特別是學校各個持份者的共同參與、運用不同的社會心理及行為干預模式,以及將精神情緒健康融合在學校課程中,是有效提高學生精神心理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Rones & Hoagwood, 2000)。

理大團隊向中小學教師推廣身心健康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科學系研究團隊從2009年至今一直致力研究如何以學校環境為基礎,經濟有效地促進校園精神健康的提升。該團隊獲得香港優質教育基金的3次研究撥款,在129間小學和82間中學開展「關注及改善教師身心健康」項目。此項綜合性項目從身心兩方面提供健康相關的資訊,並聯合多專業領域人士,包括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及營養師,照顧教師的社會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營養健康,全方面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共有超過2500名教師參與項目,並有超過600名教師直接受惠。超過85%教師滿意項目的內容,認為加強了他們對於身心健康的知識,尤其在壓力應對方面獲益匪淺。研究團隊也因此於2021年得到利希慎基金支持,舉辦「教師健康促進計劃」,向更多的學校和教師推廣身心健康提升的有效措施。

理大團隊在連續幾年的學校精神健康推廣項目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也深切體會到要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參與缺一不可。團隊根據在教師人群中的成功經驗,提出了師生-家校聯合的校本模式來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基於對教育界人士身心健康將近15年的長期研究和推廣經驗,研究團隊指出可以由已經參加過「教師健康促進計劃」的老師帶領指導學生,在校園宣講知識、提升學生壓力應對能力及促進他們的營養飲食的系列活動,從社會心理、身體健康及營養教育三方面,照顧提升學生的心理韌性和生理維度;並可由學生延展至家人,將在學校受惠的知識普及給家庭成員。

三方面提升學生心理韌性生理維度

理工大學學者提議應在學校環境裏加強教師和學生的精神健康教育,提高對高危個案的識別能力及朋輩之間的情緒支援,並鼓勵家長積極主動關心子女的情緒健康,推動家校兩方合作,教師、學生、家庭三方共融,可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推動整個社會對身心健康的關注及共同努力塑造強健體魄和健康靈魂的新一代青少年。

參考文獻:

Rones M., Hoagwood K.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 Research Review. Clin. Child Fam. Psychol. Rev. 2000; 3: 223-241.

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曾永康]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