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Emil Avdaliani:「中間走廊」狀况:貿易與運輸的動態

發佈於

【明報文章】隨着在烏克蘭的戰爭持續,落實「中間走廊」(Middle Corridor;見圖)的前景似乎更加光明。這條從黑海到中亞及中國西部的路線,目前更具吸引力,因為沿線較大和較小的強權,對於建立一條替代2022年之前穿過俄羅斯的較傳統走廊之需要,現時大多有了近似看法。

在烏克蘭的戰爭發生之前,北京對於是否投入到中間走廊構想猶豫不決。誠然,中國學者時常提到西亞運輸路線的概念,即「中亞-南高加索走廊」(Central Asia-South Caucasus corridor),但總體而言,中國對通過俄羅斯的運輸運作感到放心——後者是中國在追求新世界秩序上的密切伙伴。

俄國路線還提供了另一個優勢:它主要由俄羅斯領土構成,總體上亦具備足夠的鐵路基建設施,這意味着較少海關管制;而儘管中國商品經此路線抵達歐盟地區需時數個星期,但走廊的穩定性乃關鍵。

再者,俄國路線另一個關鍵優勢是它並非多式聯運(multimodal;編者按:結合了鐵路、道路、水路或飛機之類的多種運送模式)性質,而是由陸地基建組成。

除此之外,這條北方路線沒有其他可行的替代選項。從黑海到裏海和中亞的中間走廊,充其量被視為一種補充,各方對該路線的基建投資很少,最重要是欠缺較大強權對它的興趣。中國及歐盟皆安於俄國路線,而土耳其與中間走廊沿線的較小國家則缺乏資源去重振該路線。

俄國侵烏改變地緣局勢

各方尋求替代運輸路線

但當去年2月俄羅斯開始入侵烏克蘭,情况就發生了巨大變化。如果說北方路線在幾十年來承載了中國與歐盟之間的大部分經濟往來(介乎80%至90%),那麼根據各種估算,西方對俄國施加的制裁導致運輸量下降近50%。

隨着俄羅斯可迅速取勝的前景漸趨黯淡,及長期衝突的可能性變得明確,這一更廣泛的地緣政治脈絡(geopolitical context),促使中國尋求俄羅斯路線的替代方案。而中亞和南高加索提供了從新疆到歐盟的最短地理路線,故中國和歐盟現在將注意力轉向中間走廊,提高其擴張潛力,也就不令人意外。

中國新視角與更廣泛地緣政治脈絡

中國對中間走廊重新產生興趣,需要從更廣泛的地緣政治脈絡來解釋:在烏克蘭的戰爭及俄羅斯與西方的競爭,分散了俄國對南高加索和中亞的注意力,由此為其他強權創造了機遇,而中國就是其中之一。它加強了與中亞在經濟和安全方面的接觸,並且如上所述,涉足南高加索地區。

中國貌似擁抱中間走廊,亦需要從中美競爭的角度視之。隨着兩國在台灣及南海的緊張關係升溫,北京對於美方試圖遏制中國的感知也在加深,這驅使北京尋求海洋航線以外的其他路線,而歐亞大陸心臟地帶正是美國影響力較小的地方。

中亞和南高加索就是這樣的兩個地區,在俄羅斯分心應付烏克蘭之際,為北京帶來推進自身利益的重要迴旋餘地。

容量有限 無法擔當中歐唯一通道

發展中間走廊的需要,似乎也成為了長期雄心,因為通過俄國的路線從根本上仍將是不穩定的,並且易受地緣政治震盪所影響。在烏克蘭之戰爭很可能持續,而即使現有的軍事行動結束,對俄國的制裁也將繼續維持。面對如此現實,把貿易轉移到中間走廊的需求將會增加。

不過,挑戰依然存在——鐵路和道路基建仍然不足,將繼續阻礙中間走廊的快速擴張。而即使能夠充分發揮其擴張潛力,該路線的最大容量仍然無法擔當中國與歐盟地區之間的唯一通道。充其量,中間走廊可以作為一條重要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屬補充其他主要路線的走廊。

(編者按:文章原文為英文,由本報翻譯成中文;原文可參閱「明報新聞網」觀點頁面)

作者是格魯吉亞歐洲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小啟:下周一(1月1日)公眾假期,觀點版休版;下周二(1月2日)復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Emil Avdaliani]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