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外貿弱產業遷用工荒 千年皮都謀產銷轉型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不久前一場「霸王級」寒流席捲全國,各地驟然降溫,皮衣銷量也跟着水漲船高。不過本報記者近日在中國皮革皮草產業鏈條最完整的河北辛集採訪發現,在全球氣候變暖、消費降級、產業外遷和本地職工短缺等形勢下,「千年皮都」也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有規模優勢,但亦容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何走出抗風險的發展道路,是全國2000多個產業集群的考驗。

明報記者 王佩凡

在辛集皮革城消費的客人中,許多來自周邊省市,尤其以京津地區消費者為主。部分客人周末從北京、天津等地開4小時車前來,挑選付款後隨即返回。遠至內蒙古、陝西、山西的客人,有的選擇自駕,有的乘搭高鐵而來。

河北限行阻赴辛集客 假期日銷1500萬

據辛集市製衣工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邊峰介紹,最近因河北省車輛限號,當地皮貨銷量受到一些影響,但假期皮革城的人流量也能達到一萬人以上,每日總銷售額在1200萬到1500萬元(人民幣,下同)左右。

皮革城銷售人員介紹,去年新冠疫情放開以來,貂皮大衣銷量逐漸回升。北京冬奧會帶動滑雪運動的發展,也帶動毛皮和羽絨滑雪服銷量大增。部分顧客為了低調和保暖,近兩年內部裝飾毛皮的「尼克服」、「派克服」銷量也都很好。

辛集相傳有3000年製皮革歷史(見另稿),據該市官方描述,辛集有目前世界最大生態製革工業區與全國最大皮革皮草生產基地和銷售中心,產業基礎堅實、產業鏈條完整、產業配套完備。

出口俄為主 內銷中亞低端外貿漸漲

1997年至2004年間,辛集的皮毛企業主打外貿市場,邊峰介紹,「當時在俄羅斯註冊直銷的企業,人們帶着皮衣就背過去了,就在那租一個攤位開始賣。將近300多家企業,到2002年、2003年,辛集皮毛出口創匯達5.1億美元」。

但因俄羅斯市場的不穩定,加上俄羅斯對於切爾基佐沃市場(辛集皮貨商聚集處)的查封,辛集皮革逐漸轉向內銷。為迎合國內市場,先後研製出了「尼克服」、「派克服」等「爆款」。

邊峰表示,現在整個皮革業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是供內貿,加強產品特色,和市場接軌。外貿市場依舊以俄羅斯市場為主。但近期俄羅斯市場處於相對低端的消費狀態,產品以量為主,附加值偏低。2023年辛集皮革業又和中亞國家,如烏茲別克、土庫曼等建立了貿易關係,低端皮毛外貿有所增長。

疫情人工漲 代工訂單轉移東南亞

皮革皮毛服飾貿易具有明顯的季節屬性。以前皮革業,經常只有後半年生產銷售,上半年沒有訂單,有企業會接一些其他品牌的服裝代工訂單,保證廠內工人的收入。但受疫情和國內工資水平提高的影響,有些國際知名品牌的代工訂單,逐漸轉移到了東南亞一些人工更低的國家。

晴子是皮革廠的老員工。疫情前,她在某國際大牌代工廠做機工,據她介紹,2007年時, 她們一個月工資底薪是200元,到2017年工資慢慢漲到2000元。但也因為工資的逐年提升,最終該品牌放棄了中國國內代工廠,轉向了東南亞國家。

現在晴子在一家專門製皮革手套的廠家擔任管理層。她管理着20多名機工,因工作效率不同,每個人拿到的工資也有區別。廠裏的工作時間是每天早上8時到下午6時半,因為是按件計費,很多效率高、工作認真的員工,每天加班到晚上9時,能趕製500副手套,一天能掙400元。一年只有10天休假的機工,工資高於大部分縣城打工者。

工人減半乏新丁 辛集研機械替代

疫情後機工的流動性更強,很多人的就業觀念亦轉變,年輕人對進廠工作有抵觸,很多青年寧願風裏雨裏送外賣,也不想進廠踩縫紉機。現在還在皮革廠工作的員工,大多數年紀都在40歲以上,很多工廠工人數目已減半。原來工廠內還有許多河南、安徽、四川甚至廣東前來打工的機工,現在多數都是本地工人。邊峰也表示,現在辛集皮革業在走產業升級道路,逐漸走向機械化生產的階段,由機械代替人工完成一些簡單的生產步驟。

擴做春裝邀設計院合作 盼皮革業提檔

為改善季節問題,辛集皮毛開始創新。邊峰介紹:「冬裝一直是辛集的強項,現在辛集不單純做冬裝,要做三季服裝,由冬裝向春秋冬三季服裝轉變,從皮革服裝,向面料服裝、時裝擴展,研發設計要高端多樣,生產製造要引導企業智能化,市場銷售也要做到多元,從這3方面發力,促進皮革產業的提檔升級。」同時,辛集皮革城也開始同各類設計專家院校合作,並逐步樹立「大服裝」概念,引進河北省服裝服飾博覽會。

(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