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石湖墟水貨客大減 店重開後再執 1/4「翻生舖」拉閘或轉名 店主稱壓價爭生意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上水石湖墟疫情前曾是「水貨」集中地,但受3年疫情影響,水貨商一度大撤退,前年底至少88間舖拉閘或招租,該批「吉舖」於去年恢復通關初期有近七成重開,進駐的仍以藥妝類等水貨業為主。不過,本報記者上月底統計發現,四分之一「翻生」舖頭在經營大半年後再度拉閘或已轉招牌。有已轉手商舖的負責人不諱言貨品銷情不佳,開業數月便要離場;有仍營業的店舖職員慨嘆現時店比客多,要鬥低價搶生意。

明報記者 楊晨

本報分別於2022年末及去年4月走訪石湖墟10條街巷統計吉舖情况,首次統計有88間丟空。本港與內地於去年1月及3月分階段通關,記者4月統計發現有61間吉舖重開或正裝修,陸續有新經營者進場。記者趁通關近一周年之際,上月底再到現場觀察,發現不乏店舖「開完再執」,共有7間半店舖(有原舖一劏二)已落閘或招租,近半位於新康街;另有8間轉招牌改業務。至於去年4月仍空置的27間舖,至今只有4間重開。此外,前年底仍撐得住疫情繼續營業的,今有4間結業丟空。

海關嚴查人流少 月生意額數千

去年通關後一度「復活」的商舖多仍經營藥妝等熱門水貨產品,其中一間店舖去年8月離場,負責人張先生向本報說,公司業務以批發為主,在上水開店是以零售形式處理「尾貨」,但銷情不佳。另一位於去年初進駐開化妝品店的柯小姐稱,原以為通關後前景光明,未料「拍烏蠅」,慨嘆人流少,貨物不斷積壓,每月生意額僅數千元。

周小姐疫前曾在上水從事化妝品生意5年,之後撤出,通關後回流石湖墟至今約8個月,她稱生意額遠不如預期,又指海關查稅較以往嚴格,致內地人來港「代購」減少,在客少店多下,只能壓價搶客。記者在其店舖逗留約10分鐘,僅3名客人查詢產品,當中一人由84元議價到83元買了一款護膚品。

代購:客消費降級 裝不滿箱

從事「代購」8年的趙小姐形容現在客人消費降級,以前買近萬元產品,現在買300元平價護膚品,生意額較疫情時少四分之一,說前年營業額約20萬元,去年只有15萬元。她無奈說,疫情前每周都來石湖墟,現時每個月只來兩三次,貨品裝不滿一個24吋行李箱。

位於新功街的「尚彩」進駐當區七八年,負責人陳小姐說,通關後始終多了零售客,生意額回升,但仍不足疫前一成。她認為內地人已習慣網購,店舖亦已向批發及網購轉型,包括擴展東南亞市場,以及進駐本地網購平台做本地客生意。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稱,北區水貨活動明顯減少,下半年基本上無收到居民受滋擾的投訴。北區區議員高維基則說,現已不再用「螞蟻搬家」形式走水貨,兩地政府加強海關檢查,相信某程度上增加水貨成本,但指水貨不一定是普通產品,亦可能是非法違禁品,強調仍須繼續密切監察水貨活動。

(通關一年˙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