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田方澤:鬆綁民間 才能讓世界看見香港

發佈於

【明報文章】新年伊始,先祝各位2024年平安健康。2023年除了延續過去數年的政治討論外,隨着疫情措施解封,經濟環境卻始料不及地變得更差。不少分析固然與外圍經濟環境和各地貨幣匯價等有關,但也有一些朋友談及香港自身優勢。關於香港吸引力,不論本地消費和軟實力,應先思考如何讓世界看見香港?

在本地消費是「交智商稅」?

早前網上討論區流行與境外消費比較,稱在港消費是「交智商稅」——因不理智的決定而花了冤枉錢。背後意思是:不論到海外還是內地,消費都比香港物有所值。

近者到深圳和廣東省其他城市遊歷,價格廉宜、選擇多,也有比香港面積更大更多元的商場和遊玩設施;遠一點到日韓台灣東南亞等旅遊熱點,感覺比留港消費貴不了多少。究其原因,除了疫情數年後的「報復式」外遊,更因為在港消費高昂,服務質素卻不見得好,而且重複單調、找不到特色。

明明「重複單調找不到特色」,以及租金高昂致價格昂貴都不是新鮮事,卻一直沒有正視;即使近半年本地市道低迷,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報告,2023年末的租金仍然高企。過去10多年,一直有人批評港府不能夠只重視金融業和單一面向內地旅客購物旅遊;最近港府終於提出本地特色的深度旅遊,卻又因為沒有做好文化保育,加上消費高昂等因素不變,跌入困局。

若說在港消費是「交智商稅」,不如又反過來問:我們在過往沒有正視問題、促進民間發展本地特色的這些經驗,交了多少「智商稅」?

不少香港研究學者都同意,香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奇蹟,一個原因是香港乃當時整個東亞地區最自由的地方;鄰近地區或貧困、或因政治因素,沒有開放的市場和創作自由,不論在經濟發展和文化實力上,都未能與香港競爭。換言之,關鍵是有沒有活力。

鬆綁喚醒民間生命力

上周呂大樂教授在本版鴻文指官員常說「香港仍有制度優勢」,但未能指出什麼是「制度優勢」。香港的優勢是什麼?香港是中國一部分,卻又某程度上自外於中國內地,一國兩制正是因此而設的獨特制度。面對投資者及旅客,我們能否展示香港在金融市場的獨特優勢、與西方接軌的專業服務,以及與內地有所不同的文化特色?

政府各種運動式的計劃能夠救市嗎?朋友說廟街飲食檔抄台灣,沒有本地特色;灣仔和觀塘也只是「虛火」,而且昂貴不便。與深圳、台灣等鄰近地區競爭,做不到價廉物美,就要以特色、服務和質素取勝。疫情期間香港有不少具本土創意的設計師和手作市集,證明本港社會並非沒有創意人才;卻因移民潮、疫後解封及各種不可抗力的理由而縮減。

香港的成功經驗,是民間自發的生命力。政府的角色應是適度介入,提供讓民間自由發展的環境,在經營層面、租金、店舖巡查、保育本地特色等方面支援和鬆綁,降低經營成本;在投資方面,減低政策影響營商環境的外間印象。甚至有朋友笑說,近年執法人員努力「抄牌」違例泊車、捉行人「衝紅燈」,其實只要寬鬆一點,自然有人願意外出消費。

自由、專業、人情味、拼搏精神,是香港賴以成功的特質,也是本港「優勢」。問題是我們的政府及制度能否支持和發展這些優勢。有人認為很難振興,區區只能引用近日一句「網絡潮語」回應:「咁係因為你悲觀。」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