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何喜華:如何創造長者暫託服務容量

發佈於

【明報文章】生活難,當照顧者更難。照顧年老或殘疾親人,是一輩子的使命,全日24小時且全無休,特別是對於年事甚高、身患長期病的照顧者而言,壓力加倍沉重。他們連自己覆診看病、處理個人事務,甚或稍作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反映照顧者亟待援手。

增暫託服務 回應社會需要

為了協助照顧者能夠有短暫休息或處理私務的喘息空間,行政長官在去年施政報告中宣布擴展暫託服務網絡,由去年12月1日起新增約140間參與改善買位計劃的私營安老院 ,提供長者日間暫託服務。有需要的長者及其照顧者,只要致電照顧者支援專線(182183),便可由社工協助安排配對暫託服務,甚或直接向院舍或其他長者服務單位求助轉介,極為便利。

政府適時調動現有的資源,回應照顧者及其家人迫切的生活需要,實在值得肯定。然而,服務供應仍是杯水車薪,在不少細節上,仍有可改善之處。

宿位增但杯水車薪 實際作用有限

在新措施之下,雖然說暫託宿位倍增,實際上亦僅由原來約50間增加至約190間院舍;服務名額則由260個增加至超過500個。根據政府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資料,共有188,569戶獨居長者及147,091戶雙老家庭,兩者總數較2011年大幅上升69%。

假設只有3%的雙老家庭需要暫託服務(還未計及其他非雙老、但家中有暫託長者需要的家庭),已涉及數千名長者,反映暫託服務與龐大的服務需求不成比例。

再者,新增的服務名額,亦只有在安老院舍出現牀位空缺的前提下方能提供,但現時輪候安老院舍時間甚長,宿位名額早已不敷應用;新加入100多間安老院舍,平均每間未能提供兩個暫託宿位,實際供應量成疑,作用極為有限。

使用暫託困難重重

服務細節尚待優化

除了服務名額不足,暫託服務在執行上亦有不少細節問題。首先,護老者熱線仍未普及,長者對熱線亦沒有太大的信心,不一定願意主動求助使用服務。由於暫託宿位有限,長者並不容易找到同區宿位暫託。根據前線觀察,曾經有護老者反映原區缺乏暫託宿位,需要陪同長者「過海」跨區使用暫託服務。

至於接送長者上落車和返家,有機會要乘搭的士,但費用昂貴,照顧者亦要有氣力幫扶、護送長者,更要準備相關合適護理用品或輔助工具前往暫託的院舍。

雖然暫託費用每天僅數十元,但進入院舍後,私營安老院雜費收費貴,隨時可達每月一兩千元,例如冷氣費、護理洗傷口、陪診、牀具、手套費、指定尿片等等。

以上種種細節,對於照顧者來說均屬一大考驗,也令照顧者對暫託服務卻步。當局需要優化以上各項服務配套,方能鼓勵有暫託需要的照顧者和長者使用服務。

推行長者社區保母

關愛隊助社區暫託

除了優化服務,政府也要創造服務容量,善用社區資源,以增加暫託長者的名額。其中一個發展方向,是推行上門的「長者社區保母服務」,好處是不需要長者舟車勞頓,解決接載長者前往或送回家的問題。

事實上,對於年長的照顧者而言,如上文提及,接送長者至暫託服務點,已經十分吃力;交通費亦是問題。相反,在家暫託可以避免長者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既然長者難出行,倒不如保母多行一步,既便利長者,同時亦解決院舍空間與名額硬件不足的瓶頸。關愛基金可以考慮資助社福機構推行類似的先導計劃,若效果顯著,可考慮在全港18區推行。

目前政府已經為被評估為身體機能中度缺損、並正輪候院舍服務的長者,提供社區照顧券。當局可以考慮增加資助金額,並將服務範圍擴闊至安排已經接受專業護理培訓的社區保母,上門照顧長者;若缺乏足夠培訓人手,亦可篩選中度缺損以下,即身體機能較好、自理能力較高的長者個案,轉介予18區的關愛隊跟進,按長者健康程度分流服務使用者,務求更精準和有效地在社區中持續支援「老友記」。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何喜華]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