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梁家權:社交媒體與「毒性正能量」

發佈於

【明報文章】「你或許不能夠控制事情,但你能夠控制面對事情的心態」、「你認為你行,你就行」、「失敗乃成功之母」、「只要堅持,就會成功」。過去幾年,不知道大家使用社交媒體時,會否經常見到這些非常正面的打氣金句。每當談及網上的言論問題,不少人認為社交媒體是一個藏污納垢的地方,充斥大量仇恨言論和不良資訊。但其實社交媒體作為一個多元化平台,也不乏如上述一些鼓勵人心的正向言論。

雖然人們對自己生活保持正面態度,並向他人給予鼓勵是一件美事,惟當這種積極性過猶不及時,就會造成所謂「毒性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的問題。

「毒性正能量」言論的負面影響

「毒性正能量」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意指當人們經歷困難的時候,會迫使自己或他人以一個開心和自信的態度去面對問題。跟一般正能量不同,「毒性正能量」之毒在於它要求人們逞強,並將負面情緒壓制下來。這會令人們不能坦誠面對苦難的源頭,錯失學習梳理負面情緒的機會。

另外,抑壓負面情緒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個人的整體生活幸福感。歸根結柢,漫長的人生裏總會有喜有樂、有高有低,不會永遠一帆風順。所有負面事情,都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候,就是我們經歷了一些苦困,才會更欣賞和感恩當下擁有的東西,成就更好的人生(註1)。

此外,當人們無視負面情緒的存在,但現實確是存在着困難,當中「對人歡笑,背人垂淚」的認知落差,反而會引致精神壓力。最後,「毒性正能量」只顧叫人盲目樂觀,即是認定情緒的喜怒哀樂完全是個人責任,無視了外部因素如際遇和社會環境的無情壓迫。

社媒上互相比較 擴散毒性正能量

當然,「毒性正能量」不是近年才湧現。以美國為例,有不少學者就認為,這個問題跟該國長年建立的自信文化有關(註2)。眾所周知,美國十分崇尚個人競爭,人們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無時無刻都需要以強人姿態出現,絕不能透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在這個環境下,人們必須保持高度,甚至是過度自信,同時也會預期別人有同樣心態和行為。

而近年社交媒體的出現,就更加將「毒性正能量」這個問題「發揚光大」。在前網絡時代,人們只需在日常生活向身邊人展現自信;但來到現今數碼時代,社交媒體就成為一個展現自我的關鍵戰場。只要上載一張漂亮的圖片、講出一句正能量言辭,就能塑造出完美和陽光的網上形象。而當大家就此互相比併,就會衍生「毒性正能量」的網上氛圍。

社媒公司的正向情感操作

當然,要更全面了解「毒性正能量」的形成,我們不能忽略社交媒體的操作邏輯。多年前有學者指出,社交媒體的設計是具有「正面偏向」(positivity bias;註3)。例如,早年facebook的emoji(表情符號)只設有「like」按鍵,後來才肯加入其他情緒選項。而在2021年,YouTube也調整了設定,只公開影片的「like」數目予公眾知道,而「dislike」數字則被遮蓋,只有創作者本身才會得知。

兩大數碼平台上述的舉措,都旨在建立一個正向的網上環境,當然背後有其商業考量。對用家來說,如果在網上分享內容會惹來公眾負評,之後一定會有所卻步;而對廣告商來說,若然網上言論環境充滿負能量,也未必願意在那裏投放廣告。故此,為保障網上流量和廣告收益,平台公司十分希望維持一個正向的網上氛圍。可以說,網上的「毒性正能量」某程度上就是在這個商業運作邏輯下滋生起來。

理解情緒製造過程

方能認識真實自我

總結而言,在「毒性正能量」這個議題上,我們一方面了解到,不止負面的社交媒體資訊會影響人們身心健康,原來看似正面無比的言論也有其危害性。另一方面,我們該認識到社交媒體的技術設置和運作邏輯,並不是價值中立,而是會偏向製造和催谷某種情緒。當我們能夠理解到情緒的形成因素和過程,這才能排除網上雜音,探索到自我的真實感受,發掘快樂的泉源。

註1:Cain, S. (2022). Bittersweet: How Sorrow and Longing Make Us Whole. New York: Crown.

註2:Ehrenreich, B. (2009). Bright-sided: How the Relentless Promotion of Positive Thinking Has Undermined America. New York: Metropolitan Books.

註3:Wahl-Jorgensen, K. (2018). The Emotional Architecture of Social Media. In Z. Papacharissi (ed.) A Networked Self and Platforms, Stories, Connections (pp.77-93). New York: Routledge.

作者是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家權]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