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林正財籲學校供學生每日一小時運動 「不排除監管」

【明報專訊】新冠疫後學童自殺問題引起關注,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表示,根據教育界觀察,感覺學生狀况已穩定下來。林呼籲學校建立「樹窿」,讓學生不開心時有空間靜下來,亦建議學校讓學生在校每天做一小時運動,如學校不能提供空間,不排除要監管學校去做。有中學校長說,學校也想讓學生多做運動,但社會上很多人對學校提出不同要求,冀當局為教師創造更多空間。
因應學童自殺個案,政府上月推出「三層應急機制」識別及支援有精神健康風險的學生,為期兩個月。林正財昨在無綫《講清講楚》被問到會否延長機制,他說三層應急機制是優化及完善轉介系統,相信機制會慢慢演化,成為可持續推行的措施。
指近期個案多無學習、精神問題
林正財認為最重要的措施是在學校建立愉快學習環境,希望先穩定學童精神健康問題,再考慮如何做好更多預防措施。
林表示,分析過近期學童自殺的個案,發現不少個案無精神問題,亦無很大學習困難,但在學童最需要時以為無人願意聆聽。他建議在學校建立「樹窿」,讓學生不開心時有空間靜下來,亦建議學校讓學生在校每天做一小時中度或強度運動。被問到現時課程框架下是否有空間做相關工作,林正財說,「按教育局的課程指引來說是有空間,不過對某些學校來說空間或較窄,會考慮透過鼓勵、誘因甚至監管令學校提供空間。
校長籲同為教師創造空間
學校訓輔人員協會副會長、中學校長李建文昨日回覆本報表示,同意推行學生在校每天做一小時運動,相信很多學校願意做,但他說社會上很多人對學校、課程以至教師有很多要求,冀當局及社會除了關心學生,亦要關心教師,為教師創造更多空間。
李建文說未必每間學校都有空間建立「樹窿」,認為建立開心愉快環境不應局限於校園,社會亦應為學生建立開心愉快的社會環境,建議政府帶頭鼓勵學生,釋出善意並接納年輕人。
對於三層機制,李認為為期兩個月未能反映成效及需求,建議延長至本學期才完結。不過,他指目前機制第三層,即由校長轉介有嚴重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予醫管局精神科服務前,須經校長、教師、學生及家長同意,惟有家長因各種原因拒絕轉介,建議當局提供彈性予校方,可按需要在取得家長同意前先轉介,再由社署等部門聯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