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源起廿蚊眾籌 20年助66人來港 明德:見證病童長大「神奇成就」

發佈於

【明報專訊】逾20年前,本港一名醫生機緣巧合之下,在內地遇上因病無法如常上學的5歲男童,決心為他免費治療,獲任職的醫院職員支持,「每人廿蚊」眾籌接送男童來港。事成後院方有感意義重大,成立明德兒童慈善基金,至今接送66名內地和東南亞國家貧困病童來港治療。有份推動成立基金的明德國際醫院行政總裁貝歌妮(Linda Burgoyne)說,該男童多年反覆來港治療,醫院見證他成長、找到工作和女友是「神奇的成就」。她透露本月底起將定期安排蒙古病童來港,目標今年接收24名兒童。

過半病童來自內地

貝歌妮憶述,2003年該院一名專科醫生在內地遇上該名患有先天膀胱疾病的男童,因未能控制小便而無法正常上學,卻得不到適切治療。該醫生隨即聯繫明德國際醫院,最終每名職員捐出20元,接送男童到該院接受長達18小時的手術。她說男童過去廿多年要定期來港接受跟進手術,轉眼長大成人,現有穩定工作,亦找到女友。

醫生不收費 治奇難雜症

增領養機會 改孤兒命運

基金過去逾20年協助66名兒童接受95項手術,過半來自內地,其餘來自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涉骨科、脊椎和泌尿等奇難雜症,例如馬蹄內翻足(clubfoot)、關節變形或移位、脊柱裂和兔唇。

貝歌妮說有孩子因患嚴重脊椎問題無法行走,治療後可用拐杖步行;有些居住內地孤兒院的病童手術後健康轉好,有助他們獲領養,認為基金改寫兒童生命。

貝歌妮說,過去3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有18名菲律賓兒童無法來港接受手術,須另覓其他醫療途徑。基金疫後重新出發,最近接獲一宗菲律賓個案,縱使明德醫生願無償做手術,卻因人工耳蝸價格高昂,需26萬元,暫未能成事,基金正積極籌款。

冀今年每月助兩蒙古童

派醫生當地教手術治療

貝歌妮透露,基金近期與一間慈善機構簽訂協議,定期安排蒙古兒童來港,目標今年每月安排兩人,首批料本月底出發。

貝歌妮去年9月到當地視察,發現兒童患馬蹄內翻足情况很普遍,阻礙步行和奔跑;泌尿問題、手腳變形亦常見,兒童在當地醫院治療,但無法接受合適手術。

除了治療蒙古病童,她說基金冀安排當地醫生來港,或派明德醫生到當地,讓蒙古醫生學習手術過程,長遠令當地有能力治療有需要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