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樹培:香港水費低廉 與儉水目標背道而馳

發佈於

【明報文章】政府早前公布今財政年度首7個月整體開支為4139億元,收入僅1744億元,缺口達2395億元;若計入發行666億元綠色債券,首7個月的財務狀况改善為1729億元赤字,對政府財務狀况敲起警鐘。

當局及坊間均提出政府需開源節流,增加收費、稅收等以彌補赤字。財政司長說要做大個餅,方向是正確的,不過另一方面實在要認真地開源節流。

筆者曾在水務署長期工作,在水費方面提供一些意見。對於政府自1995年起凍結水費近30年之久,大惑不解:當政府財政健全時,大家都不以為意,負面效果是廉價水費造成食水嚴重浪費;另外就是對商業用水的行為,政府也變相一視同仁給予大幅補貼。現階段不能不作嚴謹審視,以下我分享幾點觀察。

香港水費極廉價

根據水務署公布香港水費與其他主要城市的2021年價格比較,按每100立方米飲用水用水量計算,香港是262港元,巴黎的水價是香港的8.5倍(2220港元),倫敦是6.5倍(1683港元),連澳門(661港元)比香港的水價也貴1.5倍。翻查其他資料,跟香港情况相若的新加坡水價比香港貴約3倍。

在這種情况下,即使特區政府出了很多努力保護水資源、鼓勵市民節約用水,但沒有足夠收費的政策及規劃去落實儉水計劃, 一切水資源的環保工作顯得事倍功半。

政府透過差餉補貼太多水費

事實上長年以來,政府在水費的收入及開支完全不對稱。按照水務署年報公布的財政報告,2021/22年度水費總收入30億元,不過開支卻達114億元(包括43.6億元的員工及運作開支、48.5億元購買東江水及約22億元資本折舊)。

顯而易見,即使未計營運開支,水務署從水費所得收入,連購買東江水一項都未能應付。當然若從公共政策角度看,政府提供食水是滿足民生最基本的需求,有福利政策及利民紓困措施的考慮。政府一直從差餉中補貼水費,該年度差餉補貼便達50億元之巨,不足之數還需政府內部財政的寬免或補貼財務上赤字。

港府大造供水的蝕本生意,很少國際級城市這樣做。當局倘能改變補貼水費這個政策,將有助改善財政赤字;減少在供水方面對商業活動的補貼,亦可以通過市場適當水價機制推動有效節約水資源。

香港人均用水量偏高

筆者想從香港每年人均用水量,粗略分析這30年間香港水資源狀况。從1989至1995年間,香港人均用水量在每年150至155立方米之間;隨着1995年最後一次調高水費後,人均用水量在1996至2005年減至140立方米左右,之後由2006至2020年維持在130至140立方米之間;於2021年回升至142立方米。

總括而言,香港水資源運用並非理想。其間考慮到水務署自2000年開展一個大型的水管更新計劃,在15年間用200多億元更換/更新了3000公里舊水管,佔全港水管長度約五成,目標是大幅減少爆喉及漏水狀况。在喉管滲漏大幅改善的情况下,理應錄得大幅減少食水需求(2018年申訴專員公署報告顯示,水管滲透率由早年25%降至2017年的15.2%)。

同時水務署多年前亦已積極推動「培養節約用水文化」,推出「齊來慳水10公升」等活動,目的就是積極管理食水需求、減少浪費。不過從上面人均用水量來看,即使做了這麼多努力,成效卻不彰顯,整個水資源的策略值得檢討。筆者相信香港水資源未能妥善運用,跟水費極為偏低的政策有絕大及直接關係。

水費便宜,大家會發現出現不少浪費情况,從家居生活用水習慣,到各方面的食水濫用;况且因應香港地理環境,供水水壓偏高,更易造成不必要浪費。例如現在頗多用水設施均在高壓情况下運作;普遍使用減壓節流器以減少水流量,還有很多發揮空間。即使在公園、廁所、公共場合等,水龍頭及冲厠裝置還有不少改善空間。

供水下游的用家,固然可以用更多減壓裝置減少用水量,更有效的可能是在供水源頭適當位置裝置更多減壓設施。不少公園、綠化地方仍用自來水灌溉,這些都是耗費潔淨水的資源。水資源的環保工作確實任重而道遠,需法例、財政政策、科技、教育等多方面支援和配合。

更綠色的水資源策略

筆者對水務比較敏感,在這個範疇提出一些水資源策略的意見,希望藉有效的財政措施導引市場,實行有效及更廣泛的儉水計劃及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記得2013年政府委任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當年小組預計若政府開支增幅持續超越政府收入和本地生產總值增長,視乎本港實際經濟狀况,香港會在7至15年間出現結構性的財赤。這份10年前的財政報告放在今天,看來其預測某程度應驗了。早前聽到當年有份參與這個小組的雷鼎鳴教授接受電台訪問時也語帶感嘆,當年政府高層沒有積極重視香港面臨結構性財赤的問題。筆者盼望財政司長在做大個餅之餘,還要認真開源及節流;最近幾年政府真的有點「使大咗」,不難發現有一些開支實際上是可以節省的。

現在股市樓市低迷,中美角力之際,香港自然受影響。在搶人才之餘,不少專業及中產階層移居他方,香港正面臨一些困難時刻。看來大家都要集思廣益,彼此守望相助,共同建設香港,恢復昔日香港光輝和繁榮。

作者是水務署前總工程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樹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