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海外新生跌 英大學降門檻挽財困

發佈於

【明報專訊】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英國有三分之一的大學去年出現非歐盟國家地區海外學生報讀人數下跌的情况,由於英國大學近年愈來愈依賴海外學生的高昂學費維持運作,這些大學收海外生減少,導致多家大學出現財赤。有著名大學更承認,它們已降低海外生入學要求,期望增加收生。

補貼本地生 靠國際生拓財源

目前英國大學學士學位的本地生學費為每年上限9250鎊(約9.2萬港元),近10年幾乎不變,代表全國頂尖大學的羅素集團(Russell Group)估計,大學平均每年要補貼每名本地生2500鎊(約2.5萬港元),亦因此愈來愈多大學依重國際學生的學費收入。英格蘭高等教育獨立監管機構「英國學生事務辦公室」早前發表的2023年財政可持續報告就估計,英國大學收取非歐盟海外生學費的比例,將由目前的19%,增加至2025-26年的24%。

《金融時報》周日(21日)報道,根據英國聯招系統UCAS公布截至去年6月、即2023至24年度入學死線的數據,去年有518,865名非歐盟學生報讀英國大學,增幅3.6%,是6年來最小增幅,也遠低於2022年的11.6%。有大學領導層向《金融時報》表示,海外生實際入讀數據比UCAS的數字更差,因有些學生在繳交學費首期後會放棄赴笈英倫。

印度孟加拉尼日利亞申請跌幅大

有三分之一海外生用作管理大學入學的網上平台Enroly本月發表數據,顯示今個學年海外生繳交學費首期的數字大跌37%。數據顯示,印度和孟加拉等亞洲國家和非洲尼日利亞是跌幅最大的國家。

英國首相辛偉誠將減少移民人數列為政府主要目標,過去兩個月接連推出針對海外學生的措施,包括禁止碩士生攜家眷赴英,又正審視容許海外生畢業後可逗留和工作至少兩年的措施。《金融時報》的報道指部分大學私下警告,政府這些措施令海外生申請人數大跌,其中一直是英國大學主要收生來源地的印度和尼日利亞等國,申請數字大減超過三分之一。

大學蝕錢 團體轟政策不友善

代表140家大學的倡導團體「英國大學」(Universities UK),其行政總裁斯特恩(Vivienne Stern)指出,高等教育界每年為英國經濟帶來710億鎊(約7051億港元)收益,但現政府對海外生不友善的態度,則令海外生對英國大學的熱情冷卻。他說:「我們明白公共財政的壓力,但是我的信息是:『如果你們幫不了手,最少也不要令問題進一步惡化』。」

由羅兵咸永道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國際學生人數下跌、學費凍結、薪酬開支增加等,令英國高等教育業面對「完美風暴」,預計2023至24年度有四成大學蝕錢。屬於羅素集團的約克大學,為了應對財政壓力,已將海外生的入學要求降低。

教育部指出,當局正在從減少移民和吸引最頂尖學生到英國大學上取得平衡,並會密切監察高等教育界的財政健康。

(金融時報)